刘姿在钢琴前坐下,手指悬在琴键上方。没有乐谱,没有排练,只有十七岁时那些被时光打磨得发亮的记忆。
第一个音符落下时,文靖的大提琴随之应和。这不是计划中的曲目,而是他们当年为校园艺术节写的《自习课狂想曲》——带着青春期特有的莽撞与灵气。
渐渐地,埃尔莎带着冰岛学生们悄悄加入,小雨的口琴声从观众席最后一排响起。音乐厅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将即兴的旋律送往每个角落。
当刘姿弹到那段空白独奏时,她突然明白了老埃里克留下这个空缺的用意。她的手指自然而然地落在文靖建议的那个动机上,随即转向一段全新的旋律——不属于古典,不属于爵士,而是专属于此刻的创造。
文靖的琴弓在弦上震颤,眼神亮得惊人。他们之间隔着一整个舞台的距离,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彼此的灵魂。
直播信号在最高潮时接通。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的不是精心设计的《边界与回声》,而是一群音乐人忘情的即兴合奏。但谁在乎呢?最真实的音乐永远诞生在计划之外,就像青春,就像爱情,就像所有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
演出结束后的庆功宴上,小雨回放这段意外插曲时,弹幕已经淹没了屏幕:
【这才是音乐该有的样子!】
【那个红发大提琴手绝了】
【钢琴和大提琴的对视我哭死】
刘姿靠在露台栏杆上,望着上海璀璨的夜景。文靖走过来,递给她一杯香槟:"老埃里克会喜欢的。"
"喜欢哪个部分?"
"所有。"文靖的酒杯轻轻碰了碰她的,"尤其是你填满的那个空白。"
远处,黄浦江上的航标灯明灭闪烁。刘姿忽然想起那个冰岛克朗硬币上的独角鲸——它最终指引他们回到了这里,回到音乐开始的地方,回到彼此的眼眸深处。
在这个充满回声的世界里,有些边界本就不该存在。
音乐厅的灯光暗了下来,只余一束追光落在舞台中央的钢琴上。刘姿深吸一口气,指尖悬在琴键上方。观众席的嘈杂声渐渐平息,她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比平时快一些,却异常清晰。
这是《边界与回声》的正式首演。昨晚那场意外的即兴演出已经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此刻台下坐满了闻风而来的乐评人和音乐学子。
文靖站在舞台另一侧,鲸骨琴弓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的目光穿过昏暗的空间与她相遇,轻轻点了点头。
刘姿的手指落下。
钢琴的第一个音符像一滴水落入寂静的湖面。大提琴随即加入,两种音色在空气中交织,时而融合时而分离,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当埃尔莎的电子音效从侧面飘来时,整个音乐厅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声场笼罩。
演奏到第三乐章时,刘姿感到一种奇异的轻盈。这不是她熟悉的、精确控制的演奏状态,而像是被音乐本身带着走。文靖的琴弓在弦上跳跃,冰岛学生们用特制的打击乐器模拟着冰川碎裂的声响,小雨的影像在舞台背景上投射出流动的极光。
当来到那段空白独奏时,刘姿的手指没有犹豫。她弹的不再是昨晚的旋律,而是全新的即兴创作——左手是严谨的古典和声,右手却是完全自由的即兴发挥。这种分裂感本该令人不安,却意外地和谐。
文靖的大提琴突然改变技法,用弓杆敲击琴弦,发出类似中国古琴的泛音。刘姿立刻明白他的意图,右手转入一段《梅花三弄》的变奏。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在这个瞬间完美交融,就像黄浦江与北大西洋的水流在某个想象的空间交汇。
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后,音乐厅陷入短暂的静默。随即爆发的掌声如同潮水,一波接一波。刘姿看向文靖,发现他的眼眶微微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