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姿坐下来,突然有种倾诉的冲动。"我是作曲的,现在...有点迷失方向。"
宋梅打量着她,然后轻轻哼起一段旋律——不是传统的京剧唱腔,而是经过某种变奏的版本,古老中透着现代感。
"这是...?"
"《贵妃醉酒》,"宋梅解释,"但我老了,嗓子不行了,就自己改了改调。"
刘姿的心跳突然加速。那旋律在她脑海中与电子音乐的节奏、交响乐的织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组合。她急忙掏出随身的小本子,开始疯狂记录。
"有灵感了?"宋梅了然地问。
刘姿点点头,手指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您能再唱一遍吗?慢一点。"
老人微笑着,再次哼唱起来。这一次,刘姿听出了更多细节——微妙的转音、呼吸的停顿、情感的起伏。这不仅仅是旋律,而是一整个文化密码。
离开茶馆时,刘姿的脑海中已经响起了完整的交响。她直奔公寓,连晚饭都顾不上吃,整夜伏案创作。京剧的旋律线条与现代和声碰撞,传统乐器与电子音效对话,东方美学的留白与西方音乐的丰满相互映衬...
天亮时分,《东方回声》的初稿完成了。刘姿精疲力尽却兴奋不已,她迫不及待地想与乐团分享这个新方向。
彩排安排在第二天下午。当刘姿走进排练厅时,乐团成员的表情依然带着上次会议后的怀疑。首席小提琴手——一个总爱打断她的德国男人——甚至夸张地叹了口气。
"今天我想尝试些不同的东西。"刘姿直接走到钢琴前,弹奏出《东方回声》的主旋律。
排练厅渐渐安静下来。当她弹完最后一个音符转身时,看到的是一张张惊讶的脸。
"这...很不一样。"首席小提琴手承认,"但有意思。有点像施尼特凯的复风格,但又更...东方?"
其他乐手开始讨论如何演绎各自的部分,气氛比之前任何一次排练都要热烈。刘姿松了一口气,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然而,当晚回到公寓,一封来自劳伦斯教授的邮件正等着她:
【听闻你正在创作"融合京剧"的作品。提醒你,交换项目的目的是学习欧洲音乐传统,而非推销东方异国情调。若继续这种方向,我将重新考虑你的奖学金资格。】
刘姿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胸口发紧。劳伦斯是怎么知道的?谁在向他报告她的一举一动?
手机响起,是陈教授。"看到劳伦斯的邮件了?"她开门见山。
"您也收到了?"
"不,但他抄送了柏林艺术大学的联络人,那人恰好是我的朋友。"陈教授的声音带着少有的愤怒,"别担心,我已经回复了所有人,指出文化交流正是项目的核心目标。"
刘姿握紧电话。"谢谢您,但...如果劳伦斯教授真的撤销我的奖学金..."
"那他只会暴露自己的狭隘。"陈教授坚定地说,"顺便一提,我联系了几位乐评人,他们对你融合东西方的理念很感兴趣,会来听首演。"
挂断电话,刘姿站在窗前,看着柏林夜空中的星星。它们看起来和家乡的一样明亮,却又排列成完全不同的图案。就像音乐——同样的音符,却能创造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