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推行以社为单位筹集资金发教师工资的政策,本期望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民办教师的生活困境。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资金筹集犹如逆水行舟,困难重重。工资发放毫无规律,常常无法按时到账,有时半年才发一次,甚至一年才结算一回。工资的长期拖欠,如同沉重的枷锁,让老师们的生活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转正的希望愈发渺茫,在生活的巨大重压之下,不少老师无奈选择离职。
李长贵是早期因公社勤工俭学抓得好而成功转正的老师。看着仍在困境中坚守岗位的同事们,他的心中满是不忍与敬佩。他深知每一位老师的艰难处境,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李长贵毅然决定把自己的工资“充公粮”,用来垫付学校老师的生活费,帮助同事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起初,李长贵只是悄悄拿出部分工资,补贴给那些生活最困难的老师。他不想声张,只希望能默默为大家分担一些压力,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然而,随着工资拖欠的情况愈发严重,他拿出的钱越来越多,即便他极力隐瞒,最终还是被父母和妻子察觉。
那段时间,李长贵明显感觉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父亲时常咳嗽,声音低沉而无力,脸色苍白得如同白纸,整个人虚弱不堪。一天,父亲突然眼前一黑,重重地晕倒在地,一家人顿时惊慌失措。李长贵心急如焚,赶忙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医生检查后,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严肃地说:“这病不能再拖了,得赶紧送镇上医院。怕是肺部的大问题,治疗得花不少钱。”
李长贵心里“咯噔”一下,他清楚自己把钱都补贴给同事了,家里如今根本拿不出这笔救命钱。无奈之下,他看向妻子,犹豫再三,艰难地说道:“要不,你回娘家借点钱吧,咱爸这病等不起。”妻子一听,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委屈地哭诉道:“这些日子你把钱都给了别人,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现在让我回娘家借钱,我怎么说得出口?”
当晚,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李长贵的父亲虚弱地靠在椅背上,重重地叹了口气,许久,“啪”地一声,把筷子拍在桌上,怒声吼道:“长贵,你脑子糊涂啦!咱家日子本就不宽裕,你还把钱都给了别人,现在连看病钱都没有,一家老小以后咋办?”
妻子在一旁默默抹泪,带着哭腔说:“孩子上学要用钱,家里米缸都快见底了,你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这个家?咱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面对家人的指责,李长贵满心愧疚,嘴唇颤抖,却不知该如何开口。他看着年迈生病的父亲,又看看伤心欲绝的妻子,知道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可一想到并肩作战的同事和石山小学那群求知若渴的孩子,他实在狠不下心放弃。
“爸,妈,还有你,我对不住你们。”李长贵声音沙哑,眼眶泛红,“可老师们都是为了孩子,为了村里的未来才坚守着。他们现在有难处,我要是不管,良心上过不去。咱们再咬咬牙,这难关总会过去的。等我想办法把钱凑齐,爸的病肯定能治好。”
妻子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委屈和痛苦,哭着跑出了家门。李长贵起身欲追,却被父亲一把拦住:“你走,走了就别再回来,这个家你也别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