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任谁听了都会觉得荒唐,可偏偏太后就是打上了这个主意。
当年先皇后刺杀皇帝未果,被秘密处死,先皇后所出的大皇子谢长安则被贬为平民,幽禁在了西南行宫的一处偏殿之中。
皇后出自曾经盛极但自皇帝继位后便渐渐落魄的戚家,及至事发之时,戚家的人几乎已经死绝了,只剩下太后和皇后两位女子。
皇后刺杀皇帝,除了想让自己的儿子谢长安继位,旁人也实在是想不出其它的理由了。
直到今日,仍有一部分朝臣坚持认为,当年刺杀皇帝的主谋是废皇子谢长安,连民间都有相关的风言风语传出。
被幽禁的废皇子,且还是皇长子,娶哪门子的侍妾?等有了后,那这个后该如何安置?
别说皇帝了,这满宫里头的妃子和皇子们,怕都是没有一个同意此事的。
太后话说得漂亮又轻巧,但就是不说这个所谓的“侍妾”是明着娶的,还是偷着送进谢长安被囚进的偏殿的。
从两年前,太后每次去探望谢长安时都一定要带上自己,还暗中打探看守禁军队长的口风,想送一位侍女到谢长安身边。
原来是打的这个主意。
她不想死。
可拒绝了太后,也很有可能会死。
今晚她假装听不懂,并透露了一点往后想留在京中的想法,太后便立马有些不悦。
太后赐下的御膳阿梨原样未动。
阿梨关紧门窗,透过门缝仔细看了看外面漆黑寂静的庭院,才坐在床边将今日从那茶盏中取出的小香包拆开,里头装着一小堆褐色的香料树皮,中间冒着一个泛黄的白尖儿。
是一张卷得细细的纸条。
片刻后,纸条被放到烛台里烧成了灰烬,香包被原样缝好。
阿梨走到铜盆前洗了把脸,擦净脸上的水后却并未离去,而是呆呆望着水中倒影。
脸型和眼睛像娘亲,小巧的鹅蛋脸、偏圆的杏眼,鼻子像爹爹,鼻梁中间有一个小小的驼峰。
自十岁那年失去双亲,如今已过去八年有余,恐怕江州老屋后面那两座无名坟已荒草都已长到几尺高了吧。
难怪当年父亲的死就像一片雪花一样寂静无声的消融了,连一星半点波澜都未能掀起。
难怪娘亲当年只能含泪自尽,至死都不肯向自己透露半分父亲的案子。
直到今日看了那张纸条,她才知道,原来当年去江州查案的人竟然是皇帝的亲弟弟十亲王。
梅家、十亲王。
父亲的冤案她要何时才能查出些眉目来,何时才能找到翻案的时机呢。
不出意外,三个月后,太后就会启程回西南封地,届时一定会将自己带走。
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三个月内找到机会留在京城!
温大人和自己的交易与恩情已经两清,今日是最后一次帮自己了,更何况这件事温大人也帮不了自己。
得想办法。
纤细的身影在并不大的房间中来回踱步,窗纸上透进来的月光在地上映出一张漂亮的侧脸剪影,纤长卷翘的睫毛随着步伐轻轻颤动。
直到子时末,外头传来守夜侍卫交班的轻微响动,阿梨才提着食盒,打了一盏小灯笼慢慢往后花园走。
后花园里有一扇小门,今晚后半夜当值的,便是晚膳时在饭厅门口伺候的小高公公。
石子路的尽头是一间很小的值守房,阿梨夜里看不太清,走得很慢很慢,用了些时间才走到值守房前。
“小高公公。”阿梨轻轻敲了敲露出昏黄光晕的窗。
吱呀一声,窗户被打开,露出一张布满了褶子的脸,老太监眯着眼睛看清了来人,笑得眼睛眯了起来,眼睛周围的褶子皱成了一朵花儿。
“哟,是梨姑娘,快进来,难为您还想着老奴。”
两人在屋内的四方桌坐下,阿梨将食盒递过去,笑着道:“小高公公,您还是叫我阿梨听着顺口,喏,特地给您留的。”
老太监一辈子在万寿宫里窝着,也没啥特别的爱好,平日里太监们私下聚在一起赌钱吃酒他从不凑热闹,却独好两口吃的。
老太监本想推辞两下,但听着来人清澈真挚的话,面上一点伪都不作,心里一暖,便笑着点了点头,接过食盒。
心里是真的对阿梨很有几分欣赏。
纵使四年前是他帮忙将阿梨调进了万寿宫,如今阿梨也已经早就成了太后身边的红人。
更何况,自己也只是个中间帮忙的,真正的恩人另有其人。
老太监想到了那人如今的际遇,心下不禁庆幸得亏自己四年前没有狗眼看人低,到底还是帮了这个忙。
眼前这个小丫头要是知道是那人帮了她,怕是也会吓一大跳。
阿梨不知老太监心中所想,见人将东西收下了,便倒了茶,坐着陪人将饭用罢,又说了会儿话,才趁着夜色悄悄回了房。
今日这一趟,是于情于理都得要来的。
阿梨进宫时只有十二岁,进宫后便一直在内务局里做默默无闻的杂使小宫女。
然而待到十三、四岁时,阿梨渐渐长开,貌美却又微份卑微,没有主子护着的小宫女,在宫中的日子不好过。
侍卫、太监,明里暗里的威逼利诱时有发生。
为了避开这些骚扰,阿梨只得自请调去了冷宫当值。
可这并未能起多大作用。
十四岁的阿梨在眼泪和惶恐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事是躲不过去的。
越退,坏人越是会得寸进尺。
于是阿梨便想方设法地参加了那一年的二等宫女选试,也正是因此才被小高公公看中,选到了太后的万寿宫里来做宫女。
后来还是桂嬷嬷告诉她,因太后还有半年就要离京去西南封地了,万寿宫里原本是不进人的。
是小高公公想办法替另一个还有两年才出宫的宫女疏通关系,放她提前出宫,才空出了一个位置来。
阿梨心里明白这件事情有多难办,更何况还得保证那位宫女走后,进万寿宫的恰好是自己,自此便一直将小高公公恩情放在心上。
时不时就要给老太监送些好吃的,平日当值也多有相帮。
不知是不是对太后宫里的人多少有些忌惮,先前骚扰的事情再未没有发生,不久后阿梨便跟着太后去了西南封地,也彻底远离了京中的这些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