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个乖乖!”银三擦了一把秃头顶冒出的冷汗,心里直打突,现如今这些聪明人暗中斗智,连面具都懒得戴了,都明着来!合着自己方才在水里撕心裂肺扑腾的那么一出,纯粹是为了诱使当地渔民前去捞钱,好利用聚集的渔船堵住从荷月河东出的这条路。又因御令严禁伤扰百姓,所以无论自己的演技多么拙劣,王船都势必改道——而岭南虫山便是眼下东抵靖天的最后一条路。
“对了,殿下见到信后有没有……”
“回信?有!”银三立马学着方才在甲板上薛敬在无天身侧抱臂站着的样子,左手扶着腰侧的水葫芦,当那是燹刀,指尖循着节奏敲了一段。
“二爷,我就看到他这么说的,具体什么意思,我没懂,嘿!您也知道,我刚拜山不久,四方灯……就学了那么些字。王爷说什么了?”
二爷的脸眼见着已经黑了,他转身上马,撂下一句,“我也没懂,混账。”
“啊?”银三抓了抓耳朵,小声跟在他身后嘟囔,“没懂,怎么还骂人呢……”
见二爷正准备催马震鞭,银三忙叫住他,“您要去哪儿?”
“回军营,今夜便是与殿下约定的挪船时限,我要再逼康兆朴一次。”二爷勒转马头,提醒银三道,“待会儿王船一驶入岭南,你就带着兄弟们离开有林草的地方,仔细别被蛇虫误伤。”
银三的应声湮没在疾驰远去的马蹄中。
“什么蛇虫,能有多厉害!”银三比划了几下手刀,志气高满,“来一只老子砍一只!唰!唰!唰!”
刚准备去寻自己的马,突然,脚边传来一声“咝”响,银三顿步,低头一瞧,骤见一条周身布满蓝色水纹的小蛇从草丛里钻了出来,蛇尾竟是一截森森白骨!
“啊啊!!啊!!”银三倒退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惨叫着往后挫地。
那条蓝色小蛇像是被他惊着了,匍匐着往他这边游过来,盯着他炸起的小辫子发呆,银三一动不敢动,哪还见方才挥舞手刀的霸气,“祖宗”“爷爷”乱叫了一通,倒像是将那“小祖宗”叫烦了,小蓝蛇突然吐着信子,梭子般朝银三窜过来,一口咬住他左边的小辫子,毒齿刀锋似的轻轻一划——“啊!!!”
银三捂着被生断下一撮毛的半拉小辫,爬起来撒腿就跑。
生怕慢上一步,就成了小蛇的盘中餐。
小蓝蛇初出虫山,没见过世面,人肉没吃着,反被一撮杂毛缠了牙,气得直甩骨尾,匍匐着钻过草丛,来到河边一个少年身边,缠着他的小腿攀上手腕,呲着牙,示意人给它弄。
一名高个巫童从树后探出头,不屑道,“这小东西行不行啊,缠了几撮杂毛都要人帮,大巫怎么挑了它作湿岭虫山的蛇殿?”
“你别乱说大巫的坏话!”小个巫童已将缠在小蛇牙根上的几撮头发解了下来,回头制止了他,“蛇殿是万蛊之王,不是随便一条蛊蛇都能封蛊王的,你瞧瞧它——”他的手指轻轻抚过小蓝蛇身上若隐若现的淡金色水纹,停顿在它尾巴上裸|露的寸寸白骨上,像是被它妖冶残酷的美貌蛊惑了,脱口而出,“这条蛇的骨絮合三髓灵流,是能养珠的……”
“你快闭嘴!”高个巫童脸变色,忙捂住他的嘴,左右看了看,小声提醒,“你还说我说话不当心,这种话也是能说的么!万一让大巫听见……”
“没关系的,大不了再被他骂一顿,反正有阿灵保护咱们呢!”小个巫童说起小公主来眼神发亮,“昨日若不是阿灵帮我说话,我指定要被大巫关进尸棚,剥皮养蚕去了!”
“谁让你晨课的时候总睡觉,就该让你去尸棚养几天蚕!”高个巫童勒住他的脖子,两人扭打着滚到草丛里,一瞬间惊跑了几百条严阵以待的小蛊蛇。
“你俩别闹了!船来了!”远处河堤上,有巫童朝这边喊了一声。
高个巫童赶忙爬起来,拽起小个巫童,“走,布蛇去!只要这次你立了功,说不定大巫还能将你调回花棚,跟我一起养花呢!”
小个巫童紧跟着他来到河堤,“放心,大巫此番下令虫山‘倾巢而出’,别说来东运水师这一条粮脉,哪怕二十一条都来,也得统统填山,是不是殿下!”
盘在手腕上的小蓝蛇却突然朝船舰驶来的水面呲着牙,颤抖着往他怀里缩。
“殿下,您老就这点胆子!”
“等等!”小个巫童打断了高个巫童的嘲笑,指向水面上的船舰,瞳孔骤然缩紧,“你看那船身上裹着什么?”
“什么是什——”顺着他眼神的方向远眺,高个巫童也怔住了。
只见远江浩渺的烟波上,姜锦羽率领的火辎船队自湿岭虫山北出琴水,共十六艇矮舰,并二十四艘艨艟,浩浩汤汤。冬阳映照在每一艘船舰上,清晰可见船身上裹着一张张暗青色的“网”——远望,似是由成千上万只青红色的灯笼缝制而成,以黑灰色的枯藤作为引线相连,在船身上织布密密麻麻的网孔,孔眼大小一致,密集分布船身,又似烧软的红蜡流经荷叶叶蔓,生长成的血莲蓬……
“‘天胆避蛊遮’……”
高个巫童声音发闷,伴随着林丛中蛇潮发出的一声声呲叫。
鸣鸟遮蔽,击碎山音,灼染一片天红。
——那竟是活掘人胆,长年用海药熏饲而成的避蛊神御,能驱避岭南湿岭一切蛇虫。
小个巫童舌齿打颤,下意识问,“他、他们从哪活取来那么多人胆?”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高个巫童急道,“那些火船一旦罩上‘天胆避蛊遮’,虫潮是决计冲不上船的,待会儿王舟一碰见他们就完了!”
此刻,江面上一艘艘火船正全速北进,全都严密包裹着避虫网,只要此网不破,湿岭虫山上所有虿蛇将变成一无是处的废物,一旦和南下的王舟对冲,姜锦羽为了给姜钦报仇必然不计后果,万一将王舟当成酒船去炸,后果不堪设想。
“大、大巫呢?” 小个巫童怯生生问。
“大巫和阿灵去洛阳亭劫假酒船,天没亮就启程了,回不来!”
“那、那那怎么办!”小个巫童说话都结巴了,脸和缠在他手腕上瑟瑟发抖的小蓝蛇就快怯成了一个色。
“备水笼,来二十个水性好的,随我潜水破网!”高个巫童果敢,抄起手边的花镰,挣开小个巫童紧攥住自己的手,“你不是想从尸棚调回花房吗?我去把那些网破了,立了功,就能求大巫把你调回来!”
说罢便带着快速集结成的二十名擅水的巫童,纵身跳人了江水中。
他们腰上绑着的二十一只水笼子里,装满了湿岭虫山上能号动千军的各种虫王,再加上小个巫童手里这条统镇万蛊的蛇殿——只要能将“避虫遮”成功断破,江水与林森中蛇蚁齐卷,琴水将翻覆虫潮,所过之处,足以将一切船只剥皮吞骨。
见江面漂浮的水笼渐渐消失于江虹,小个巫童短定心神,转身撒腿就跑。
他穿林过草,趟越浅溪,几乎是凭着一口气奔至江阔北岸,扶着“岭南郡”那残缺了半身的界碑气喘吁吁地歇了片刻,毫不犹豫地朝天空点燃了报令的信火。
江北燃起的信烟与琴水江面的薄雾交织成一片暗灰色的云图。
王舟溯流向南,眼看就要离开中京郡荷月河,进入岭南琴水。
透过顶舱半开扇的舷窗,靳王的眼神始终盯着远岸半空中几乎要与浩渺江云混为一谈的火信,食指轻敲杯壁,一下一下循着信火的节奏,盘明了信者的意图。
“棘手。”他忽然开口,明显是说与舱内另外两人听的。
“什么棘手?”闻同显然已成惊弓之鸟,自弩船进犯后就不愿下船了,赶他都不走,说是怕王舟在中京大营辖管的郡边出事,自请协护王船出中京郡。
是以这回殿下又说“棘手”,闻同倒是比始终镇护门边的膏肓先一步开口问。
靳王看了闻同一眼,眼神又落回膏肓身上,突然间和无天首领难得一见地聊起家常,“与大人相处的时日也不算短了,还不知大人可曾婚配,家中有几个儿女?”
膏肓的脸色瞬间垮下来,提醒他道,“殿下,这不是您当下该关心的事。”
“那闻副将军呢?”靳王不以为然,又转头问闻同。
闻同忙道,“末将家中一妻一妾,还有一房外室,育有四儿两女。”
“闻家果然人丁兴旺。”靳王审视着膏肓,话音却是问闻同,“闻副将军平日里会给子女讲战史吗?”
“讲,打小就与他们说道。”闻同说起自己的子女,不自觉露出微笑,“讲战史、吏录,还临过靖天九霄亭的史战碑。”
“前朝末年的战史,您与他们说过吗?”
“前朝末年……”闻同谨慎道,“殿下,前朝末年伐横天下,酷吏当权,暴虐万民,那一笔笔丹史可都藏秽啊,要不是我朝高祖皇帝率群雄揭竿而起,解万民于水火,这天下还不知要成什么样子。末将与他们详述的,也尽是我朝丰功。”
无论薛广义打赢过多少逆天的胜仗,定国之战如何神勇,最后他屠尽明州九镇的血榔头也切切实实地夯进了东海水厦,史官不会详录,但史实不容变更。
明州已覆灭于冬渡夏潮的滚滚洪流中,百年一纪,永无复春秋。
因此这等歌功颂德的场面话听进薛敬耳朵里,多少就有点刺耳。
然而殿下毕竟是在毒肠鬼面的人池里泡大的,最擅逢场作戏,心口不一的本事已臻化境,听完闻同所言,没露出半分不爽,反而笑了笑,“祖父的功绩自是毋庸赘述,但我想说的,是一段战史。”
“哪一段?”闻同问。
“前朝末年的遥城之战。”(前情:103章)
听到最后四个字,膏肓的眼神明显尖锐起来,却因为长年作为护御的隐刀,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除了那双稍显变化的眸色,他连眼皮都没眨一下。
靳王的余光始终量度在膏肓身上,续又道,“李凤阳,前朝末年名将,在西北遥城诛剿逆王时,遇见了被叛军用遥城百姓筑起的一道‘活人墙’,僵持数月无果,最终,李凤阳还是朝人墙下令放了箭,膏肓大人,您听说过吗?”
膏肓不语。
闻同皱起眉,不明白靳王此刻没前没后地,为何要用前朝末年一场未载入史册的争议之征对无天施压,于是没敢贸然接话,静等着靳王继续说。
“遥城攻破,逆王诛剿,李凤阳所率之军得封虎豹之师,人人擢升将位,却只有三百六十名兵将因那场血战落罪,闻副将军,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闻同又是一愣,他还真不知当年遥城之战后,竟还有三百多人因胜征落罪。原本静等着靳王解惑,却不想殿下竟停在那不继续说了,眼神也从膏肓身上缓缓移开,又问闻同,“闻副将军的弩船还跟着么?”
“跟着。”闻同忙答。
“您带来了多少弩兵?”
“共一百二十人。”
“刚刚好三人守一船。”靳王道,“足够了。”
膏肓立时谨慎起来,刚要问靳王什么意思,这时,有死士在外敲门,“报,大人,前方水域突然驶来四十艘船舰,是东运水师的其中一条辎火船脉,冲着咱们的船来的。”
膏肓看向靳王,“殿下,这是怎么回事?”
靳王却朝闻同摆了摆手,“闻副将军,您与大人说道说道,那姜锦羽是干什么来的。”
闻同连忙称是,遂将姜锦羽把王舟当成酒船,欲为叔叔姜钦报仇雪痕的事,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膏肓。
膏肓长年效命于御前,一直都是不问朝政的旁观者,阶下跪着的人都是些什么心思,久而久之,他一眼也能看穿,是以听罢毫无波澜,镇定道,“所以殿下与二将军相互配合,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就只是为了引无天助您歼灭水师粮脉。”
靳王并不遮掩,笑着点头,“是为了借您的刀伐征没错,但也是为了保住您,和您那些兄弟们的命。”
“您这话,就扯远了。”膏肓端起惯有的那副略显距离感的讪笑,“这一路,无天的命的确和殿下您的身骨绑在一处,此前由着您折腾,是因为您做的那些事尚在我等周旋的能力范围之内,但若您当真枉顾生死,偏要主动往东运水师的船桅上撞,打晕了,喂足药,带回京去,无天照样能够交差,您说呢?”
闻同倒吸一口冷气,他突然发觉膏肓周身萦绕的那股不近人情的寒意,似乎并不是对靳王长此以往的特立独行表达不满,而是一种森森然的冷漠,他甚至没从这人隐隐杀伐的眼神中,感受到半分对当今皇族的敬意。
可人人都传无天是为报皇恩才隐姓埋名,蛰伏御前,既然他们是心甘情愿,那这种泾渭分明的疏离和漠视,又是从何而来?
靳王并没因膏肓大逆不道的犯上之言动怒,笑笑道,“打晕了,喂足药?看来您和当年挟本王至不悔林的蓝鸢镖局,还有险些害本王惨死在云州城门楼上的北鹘军府,手段是一般斤两。可您别忘了,那个时候,本王才不到九岁。”
膏肓唇角一弯,露出一抹似是而非的淡笑,“意思是现如今您长大了,有能力撼动无天的刀斧。”
“意思是,”靳王笑意拢定,沉道,“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敢爬到敌人的刀斧上舔糖,可人一旦长大了,那柄豁开人命府的刀,就只能舐血。”
此刻,冬阳透过舷窗,投射在燹刀的火麟上,熠熠生辉。
“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你我皆渡水之舟,都曾是千里舳舻、骨上刀斧,替人开过道、豁过命,唯独没曾害过人。无天奉仁君,敬贤皇,是最通情达理的死士,大人的心肠是热的,即便跟鬼门铃刀上的铃铛撞在一起,也擦不出一丝响。您不卑鄙,干不出打晕下药的龌龊事。”(注1)
然而膏肓对靳王的赞誉不为所动,始终摆出一副若即若离的清高,“您怎知我不卑鄙,怎知我干不出来。”
殿下笑了笑,朗声道,“百年前,面对遥城外筑起的那堵‘活人墙’,在李凤阳威逼催伐的军令之下,宁肯在阵前当众断弩、折戟,也不愿射|出哪怕一支冷箭——那三百六十位英雄的后人,怎会对本王下此毒手。”
“什么?!”闻同蓦地站起来,看向膏肓,“您竟然是……”
没想到,无天竟是前朝末年遥城一战中三百六十名落罪兵将的后人!只因他们不愿对那堵“活人墙”放弩,公然在阵前违抗军令,才在胜征之后落罪。
“落罪后,那三百六十名逃将被判斩首,遥城数万万百姓面北请命,长跪七日七夜,朝廷唯恐生民再生叛反,遂将斩首改为黥刺,并流放东海外岛,永世不得回归故土。”
殿下说到这,稍稍顿了一下,“然而那一年是前朝宝启三十六年,灾劫横行,皇祖父率军大破西关,一路向东推进。次年夏,帝都告破,那三百六十名罪兵还没等到流放外海,就被新朝再次提审。彼时我朝国祚初定,靖天的廷宫尚未竣成,效忠前朝的杀手、余孽屡禁不绝,祖父在临时行宫的寝殿多次遭刺客暗杀,抓获俘虏后审问,才知他们竟是李凤阳军的残师——义军攻破明州九镇时,李凤阳见前朝大势已去,于是临阵带心腹军逃出明州,后又集结行刺。于是那三百六十名待审的罪兵主动献上投名状,愿助新朝铲灭遗患。”
“他们竟主动示降了?”闻同问。
“不错,为免家人一同获罪,主动示降。”靳王始终看着膏肓,“他们是李凤阳的旧部,极了解李凤阳训兵、埋伏的习惯,可谓知己知彼。果然,不出半年,李凤阳在囿江被罪兵擒获,黥刺三载,一朝雪恨。”
膏肓的脸色微微转黯,眼角眯起,闪过一丝若即若离的悲痕。
“那之后,祖父兑现承诺,释放了他们的族亲,并许他们‘百世昌和’。这三百六十族为报今朝圣恩,于是请护御前——从此,三百六十族以栽培帝王隐护为己任,以皇朝为代,每一族,每一朝,敬奉一名嫡子护卫御前,一子亡则次子补,代代罔替,并以人身对应的三百六十处腧穴化名,赐名‘无天’。”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
君若不许,臣不敢将;君若许之,臣辞而往。”
无天的践酒辞原来是碾族骨作墨,以血肉之躯为简,对薛氏皇族敬呈的一册“生亡簿”。
三百六十人,对应人身三百六十穴——以人灼灸,倾护帝身。
在与帝王椅朝夕相伴的每一轮三百六十个日月,他们葬名弃姓,踽踽百年。
闻同深感震动,突然想到什么,又问,“黥刺……刺的什么字?”
——“‘罪兵无首,百世降臣。’”
靳王起身,走到膏肓面前,郑重道,“大人,您是‘百世降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