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汉人百姓也好,满洲勋贵也好,华夏,那还用说吗?华夏和汉族是划等号的。
但天幕显然不同意这个观点——
{伴随着古老的竹简一片片摊开,书页一张张翻阅,充满沉重感的文字跃然天幕之上。}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其中提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表明“华夏”是指中原地区及其居民。这句话的背景是周武王伐纣,成功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在灭商后,向天下宣告自己的胜利,表示无论是华夏族还是蛮貊族,都无不顺从他的领导。
众所周知,周朝的统治范围是远远比不上现在我们中国的疆域的,如今繁华的岭南地区,在周朝还是蛮荒之地。难不成岭南也算蛮夷不成?】
{周朝疆域和现如今中国的疆域对比图太过明显,中原地区的面积和如今的疆域相比小的可怜。}
此话一出,北方人不觉莞尔,南方百姓是直接破大防了。
天幕这是什么意思?
虽然满清贵族蔑称他们为南蛮子,但南方人是不认的。岭南自古繁华,如今的大清更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科举上南方更是遥遥领先所谓的中原地区,现在说他们这些南方人是蛮夷,可不是要破防吗?
士子们久居繁华的江南之地,自然看不上北方的发展。曾经的帝都长安衰落,大家几乎都忘了江南不是自古繁华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也绝不承认,他们是蛮夷。
毕竟,真要寻根的话,五胡乱华时期,很多南方人的祖先都是从北方迁移过来的,而北方很多人都血脉又和胡人相交。真要掰扯,那是掰扯不明白的。
好在,天幕很快否定了上面的说法。
【显然不能这么论,要是这么论的话,哪有现如今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更该看作一种文明的释意,而非狭义的地域概念。
“华夏”不仅指代地理上的中原地区,更是一个文化、政治实体的象征。入华夏则华夏之,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才是华夏最好的解读。
说华夏语,书华夏文,读华夏史,穿华夏衣裳,懂华夏礼节……这才是华夏——】
这个观点,不是天幕出现才有的,但天幕的盖棺定论足够令人心折。
就如站在乾清宫前的皇帝一般,他知道这个观点,却也害怕这个观点,更是从来没有认同过这一点。
这也是很多满洲勋贵所害怕的一点,正是因为内心深处难以察觉的害怕,才有了剃发易服,才有了满汉不婚,才有了根深蒂固的八旗制度。一方面满清学习华夏文化,另一方面,满清又将自己和华夏文化做了区分。
想起神迹中连满语都不会说的后辈子孙,皇帝敏锐察觉,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作出改变,未来的结果已然注定。
【除了昭武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华夏历史上还有三次民族大融合。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昭武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我先为大家简述一下,之前的三次民族大融合。】
三次民族大融合?
实际上,要不是神迹所言,没有人去关注民族融合这回事儿。不过,天幕已然确定了次数,那么也不妨碍大家猜一猜。
结合神迹所言,想想五胡乱华中消失的五胡,这大概算一次民族融合?汉武帝消失的匈奴也算一次民族融合?
原谅大家思维受限,只将融合进汉族的融合才叫做民族融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夏民族这个概念,此刻,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那是没有的。
很快,天幕会告诉大家,民族融合,显见不是大家以为的融合进汉族才叫民族融合。
【第一次大规模融合,华夏四夷融合为汉族。
第二次大规模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第三次大规模融合,辽宋夏金元对抗中,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增强。】
{随着天幕的描述,夏商周的部落战争开始,地图上各方势力开始展露不同颜色的箭头对抗显示的明明白白,有消失的,有扩张的,但不变的是中国统治的面积越来越大。夏商的征伐四夷,春秋战国的列国乏交,汉朝与匈奴的对抗,五胡乱华的交锋,辽宋夏金元的崛起与灭亡一一呈现。}
天幕讲了三次民族大融合,但实际上民族融合又仅仅只是进行了三次吗?
天幕视频展示的很明白,每一次不同民族政权的交锋,都算得上一次民族融合。
【这几次民族融合,因为不是我讲解的重点,我就不详细讲解了。图像的演变,应该比话语更能让人明白,翻看历史,民族融合的进程其实很容易弄明白。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民族融合少不了战争,少不了疆域的开阔。
自然,昭武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