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下地狱,肯定不会。”汪藏海的神情变得更加冰冷坚硬。
“你凭什么肯定?”雍武帝站了起来,逼问汪藏海,“不下地狱,那你是要上天庭么?”
雍武帝的个子没有汪藏海高,虽然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但却是汪藏海俯视着雍武帝说道:“微臣会找到天庭和地狱之外的第三条路,这也是陛下希望微臣找到的那一条路。”
长生不死之路。
雍武帝和汪藏海都陷入了沉默,他们在彼此眼中看到了极端的野心——这也是历代帝王终极追寻的野心——千秋万世,永寿无疆。
雍武帝终于沉不住气开口问:“你寻访长生仙人十多年了,到底有没有确实的线索?”
汪藏海回答:“寻仙问药,在于机缘,或许踏破铁鞋无觅处,或许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是眼前要为陛下积福积寿,却还有一个简便易行的法子—迁移重修皇祖陵,改造风水祖荫。”
雍武帝眉开眼笑:“爱卿,你是得天独厚的奇才。天下之大,能人异士虽多,而唯独你才能称得上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汪藏海微微垂下眼睫,说道:“替陛下办成这件纳福增寿的差事之后,臣想求一个恩典。”
“你说,你想要什么?”雍武帝满脸堆笑。
“臣想要封还执奏之权。”汪藏海说,“往后陛下的圣旨,如果微臣不愿接受,就可以封旨退还,拒不执行。”
雍武帝的脸色变了一变。
汪藏海并不在意皇帝越来越难看的脸色,继续说道:“而且,从今以后,请陛下别再提起诸文的事。我杀了他,心里很懊悔。偶尔微臣也会想,若是诸文还在做皇帝,他应当不会像三叔这样,逼迫我去做我不愿意的事。”
雍武帝衰老的身躯微微震颤,汪藏海今日实在大胆放肆,不但直呼皇帝陛下的名讳诸狄,还竟敢像十几岁的少年时那样,随着皇长孙诸文的辈分叫他三叔。
雍武帝脸色灰白,紧紧抿了抿嘴唇,沉吟片刻,才说:“朕答应你。迁移皇祖陵的事办好之后,就升你做内阁首辅,左丞参知政事,赐你封还执奏之权,允你成为古往今来,权力最大的丞相。如此一来,爱卿未免过分操劳疲累,往后兵部尚书的任职,你就卸了吧。”
汪藏海微微一笑:“三叔信不过藏海吗?”
雍武帝被他笑得脊背发凉,面上硬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当然不是。”
汪藏海眉目轻挑,颇有玩味之意地说:“微臣左手执宰相印,右手持兵虎符,这样才算是践行陛下当初起兵清君侧时,应承我‘位极人臣’的信诺,是不是?”
“理应如此。”雍武帝赔笑道。
三日之后,汪藏海作为钦差大臣,带领着一队六百人的银甲兵,从大雍国的首都应京城出发,前往皇祖陵原来的所在地吴郡。
银甲兵是兵部尚书汪藏海的私兵,共有九千余人,数量控制在大雍国律法规定的亲王级别私兵数量上限一万人以内。早在诸文做孝文帝的时候,当时负责京畿戍卫的五城兵马司副指挥使汪藏海就已经募集了三千人的银甲兵,亲自教导兵法,操练阵法,对外声称是为孝文帝培养将帅之才。孝文帝登基第二年,派汪藏海带银甲兵去东海剿灭水匪倭寇。汪藏海在东海建造了六十四艘炮船战舰,银甲兵数量增加到六千多人。这一支汪家军在海上百战百捷,不过两年时间,就肃清了东南沿海一带积弊数百年的匪患,将倭寇驱赶到大雍国海岸线千里之外。
然而汪藏海离京两年之后,晏王诸狄起兵反叛,以“奉天靖难”“清君侧”为名,率军攻打应京,逼宫孝文帝诸文。汪藏海得知消息,从海路日夜兼程乘船返回应京,居然抢在诸狄大军攻入应京的前一天赶到。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从十三岁起就和诸文情同手足的汪藏海,非但没有帮助诸文守卫应京,反而一把火烧毁了吉庆宫,甚至亲手向诸狄奉上了诸文的骸骨和传国玉玺。更有甚者,汪藏海还亲自手书一篇檄文,昭告天下,说他观天象算星命,孝文帝诸文乃是天上星君降世历劫,如今功德圆满,唯有自焚升仙,才能返回天庭、重归星盘,而雍武帝诸狄才是真龙天子,理应顺天应命登基帝位。
汪藏海当时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却是大雍国人尽皆知的天才神算子,所以他这篇檄文公告天下,对诸狄名正言顺登基做皇帝,起到了莫大的舆论导向作用。不过,弑君之臣汪藏海的名声,也就此传遍天下。年仅十八岁就能够亲手放火烧死皇帝的狠人,诸狄当然也心怀忌惮。雍武帝登基之后论功行赏,升迁汪藏海做了兵部尚书,借故卸掉他京畿戍卫五城兵马司的指挥使职权,远派去大西北沙漠戈壁滩种树修渠。当然,诸狄也不敢留用银甲兵,让这六千人都跟着汪藏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