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84章 大明风华(十)

第384章 大明风华(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胤礽伸手抱住杨荣,“老师,那咱们可说定了——”

& & & & &

杨荣病逝,辅政大臣去其一,杨士奇等人亦是十分悲伤。但没过多久,杨士奇之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被言官当庭弹劾。此时皇帝还沉浸在杨荣病逝的悲痛中,见证据确凿,大怒,斥杨士奇教子无方,竟然养出这等畜牲来,责令有司详查,一旦属实,依法办理,不得徇私。

杨士奇被训斥得跪地请罪,根本不敢求情,下朝后更是以袖掩面。之后觉得无颜见人,又担心儿子,突发疾病,请了好一阵子假。

胤礽闻听,连忙让太医过去诊治(注:整治过后有能力的太医),顺便杨溥、张辅几个还去宽慰了一番,说陛下那日是太心急了,听说你病了,连太医都派出来了,还让我们回去仔细说说你的病情。

杨士奇是在担心儿子,但是他也知道此案由言官当庭上奏,上达天听,他的儿子是没办法救下来了。

果然,有司认为杨稷暴虐成性,杀害数十条人命,罄竹难书,罪无可恕。皇帝批准,看在杨士奇面上,就给个痛快,斩立决。

杨士奇为此大病一场,他的声望也大为受损。伤心儿子的死,又深觉自己没有教养好儿子,才让他铸成大错,无颜面见皇帝,更无颜面见家乡父老,于景泰九年逝世,享年八十,谥号“文贞”。

杨荣、杨士奇接连病逝,而另一个本应在景泰七年病逝的人物,此时却好端端活着,那就是太皇太后张氏。

老太太精神好得很,现在仍然把胡太后和孙太妃看得牢牢的,再就是天天把朱祁镇带在身边,挑拨他和孙太妃之间的关系,做足了恶婆婆姿态。

胤礽简直要为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掬一把同情泪,人家好端端的“女中人杰”居然被黑成这个样子。

想来想去,也只有张太皇太后阻止朱瞻基废后,在孙氏成为皇后之后,在宴会上还让废后胡善祥居于孙氏之上,惹了孙氏不快这样的缘故吧!

所以,她的粉丝要尽可能黑张太皇太后和胡皇后,就为了她出气。

就好像老四的粉丝不遗余地地黑他,把老四捧到天上去一样。

胤礽很是唏嘘,这是一个被抹黑的历史人物,对另一个被抹黑的历史人物的感同身受。

景泰十年,胤礽终于按捺不住,对东瀛下手了,他真的已经忍了很久了。试问,谁穿越到历史上还能忍住不对东瀛下手?

不把那片地上鸡犬不留都是心善。

借口东瀛朝贡不诚心,送来的贡品多是敷衍,派兵攻打东瀛,再命令藩属国朝鲜出兵。

朝堂上不是没人反对,但皇帝不管,把张辅等人拉进乾清宫谈论了一个时辰,所有人都抻着脖子看乾清宫,就看最后的结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要过海去对一个弹丸之地动武,那地方是有什么好东西吗?还是皇帝单纯想要开疆拓土?

很快,张辅等人出来了,不待别人问,历经五朝的英国公眉毛一竖:“君主已经下旨,尔等不去准备,又待如何啊?”

杨溥也是这个态度。

得,看样子是几个大佬商量好了。

有人认命地去办事,有头铁的则是不怕死的继续上谏,劝谏皇帝不要劳民伤财,勿要那开疆拓土的虚名。

皇帝直接命那个叫喜宁的宦官出来,喜宁不愧是京中和王振齐名的奸宦,似笑非笑一张脸,一开口就把上谏的言官给气得够呛,“诸位都是科举出身,怎么连我这内书堂出身的都不如啊!在这儿跪着干什么啊?想要威逼皇爷吗?诸位知不知道什么叫忠君,什么叫讪君卖直?”

最后一个“直”,喜宁语调上扬,透出极致的阴阳怪气,气得几个言官差点联合起来揍他,但是喜宁身边跟着几个身强体壮的宦官,言官们硬生生忍下了。

喜宁呵呵一笑,继续说道:“咱家残缺之人,皇爷指哪儿,咱家就去打哪儿,可不像几位,书不知读了多少,却不知多少道理,整日里只知道上谏这个,上谏那个,好像言官的荣耀就是逼皇爷退步一样!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吃着皇爷的饭,还要骂皇爷,我喜宁可不忍不下这样的事!”

接下来就是喜宁嘴皮子输出,单方面碾压众言官。喜宁是吃饱了饭休息足了才出来,这几个言官可是大半日未进食,又晒了几个时辰。最关键的是,喜宁不要脸,而他们要脸。

他们骂喜宁是奸宦,喜宁完全不在乎,笑嘻嘻应下,反骂他们是禄蠧,站在这里就是欺负皇爷年纪小,想要威逼皇爷退步,好满足他们那不可见人的成就感,他们这种人书白读了,科举也白考了,赶紧致仕吧,不要占着位子不干人事。

言官们被气晕了过去。

过后又是一波上奏,皇帝丝毫不管,反而是上奏的言官被安排了许多差事——又累又没有油水,一看就知道皇帝是故意的。

不是没有人去大佬面前打探口风,但英国公一个冷眼,去询问的武将就蔫了,再一句“只管去便是,好处少不了你的”,该武将就回去了。

有人去于谦那边请他喝酒,但于谦人醉了脑子没醉,“你去问陛下啊,陛下让我说我肯定告诉你。”

该人:“……”你到底是醉还是没醉啊!

不管朝野怎么猜测,大明水师还是浩浩荡荡出发了,在朝鲜停靠,之后带着朝鲜国王李裪派出的将士一同攻打东瀛。【2】

水师刚从朝鲜离开,胤礽就接到了李裪的请安折子,用极尽谦逊的口吻问候了自己这位宗主国皇帝,又说了明朝前几任皇帝对朝鲜的优待,他深感荣幸,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报答上国,正巧东瀛不孝,累得上国出兵讨伐,他也没什么可做的,只能日夜祈祷明军凯旋,并时刻为胤礽这位宗主国皇帝祈福,祈祷他健康顺遂。

这谦卑的口吻让胤礽十分满意,吩咐人把这件事记在史书里,朝鲜国王的信也要保存起来。

下面的人一头雾水,只腹诽这个皇帝年纪不大,倒是真的自恋。

不过说到记档,胤礽忽然想起另外一事,招来金英询问《永乐大典》,得知此时这书还保存得好好的,他立刻命令道:“赶紧吩咐下去,誊抄《永乐大典》,抄个几十份出来!快去啊!”

这回《永乐大典》可不能再失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