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84章 大明风华(十)

第384章 大明风华(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杨荣病逝,胤礽实在难过。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胤礽也非常信任他,本以为他度过了前两年的死期,会活得长久些,但没想到才两年他就去了。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受先帝朱瞻基嘱托,辅佐幼主朱祁钰,直至其成年。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未敢有一丝松懈,比起举士颇为专擅的杨士奇和向来谨言慎行的杨溥,杨荣老成持重。而且他颇擅长边务,涉及边疆事,胤礽多会听从他的建议。

给了“文敏”这样的谥号,又给了其子官职,胤礽又想起了杨荣去世前,自己去看他的场景。

帝王来看臣子,一般都是臣子快不行了,有遗言要交代。

杨荣吩咐仆从把自己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连胡子都整理过了,就差染黑了。看到胤礽后,原本萎靡不顿的神情突然有些振奋。

“陛下来了,恕老臣无力行礼……”

胤礽连忙阻止,“您受先帝之命,教导我多年,有师徒名分,我这做学生的来看您,怎可让您给我行礼。”

杨荣喃喃道:“臣年少及第,历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景泰五朝,不敢说毫无私心,但也是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四十余年,如今老臣即将去见大明的列祖列宗,此屋内也没有第三个人,陛下可否俱实告诉老臣,是否有削藩之心?”

杨荣之所以有这一问,是因为这三年朝廷打麓川,也接连收拾了几个藩王。杨荣查看过,被收拾的藩王平日里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堪比秦愍王。【1】

虽然皇帝收拾人的名义是谋逆,私造龙袍,但是杨荣以自己四十年的从政经验断定:怎么会有这么多愚蠢的藩王?!

一个人私造龙袍,还有可能。但这么多人都在私造龙袍,他们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

告发这些藩王的是当地百姓,背后是那个叫王振的太监,而王振,杨荣知道,他是专门给皇帝干脏事的太监。

再想到这些藩王被废为庶人后,王府财产有一部分拿出来安抚当地百姓,其余全部入了国库和内库,杨荣就猜测:这件事和这位小皇帝有关系。

难不成是想学建文帝削藩?

面对杨荣虽苍老却认真的表情,胤礽也十分认真地说了实话,“是。”

“太/祖规定,宗室之内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要求全天下来供养宗室。但太/祖时期,宗室人数有限,消耗财力也有限。但宗室是会开枝散叶的,大部分税收用于抚养增长迅速的宗室人口,藩王拥有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导致大量税收无法上交国库,都进入藩王个人口袋!他们一边吸着朝廷的血,一边吸着百姓的血,长此以往,这大明到底是我的天下,还是藩王的天下!”

宗室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可不就只能可劲儿敛财,兼生孩子敛财了吗!

向地方官员和百姓敲诈勒索,至于侵占民田公地、强占民女妾妃、贪污受贿和走私贩卖更是司空见惯。

洪武年间,朱元璋只册封了一位晋王,到明末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直系宗室后人就已经达到1851位;河南的一位周王,到万历年间的直系宗室已经超过五千人。洪武年间,明朝皇家档案馆上能够查找到的皇室直系宗室人口为58人。

大明弘治五年,陕西巡抚杨澄筹想皇帝上奏,山西庆成王朱钟镒,创造了一项生育纪录,他已经拥有儿女94名。

他的众多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生育能力,将“生育”竞赛提升到新的高度,子女高达到163人。到了第三代,庆成王府第三代子孙已经达到510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个庆王府的宗室直系人口就超过1000号人。

崇祯年,两省税收都不够给藩王发俸禄!崇祯帝连军费都拿不出来,还要周皇后变卖自己的嫁妆筹钱。

“朕才是这大明的皇帝,想修建宫苑还要挨弹劾,宗室们倒是堂而皇之地敛财、鱼肉百姓!朕,不欲再这样下去!”

想打个猎,御史都要上书说他劳民伤财,更别提将来开海禁、打东瀛了!宗室的日子过得那么舒服,合着他这皇帝是给宗室打工的?

杨荣怎么不知道宗亲拿着太/祖的命令当敛财工具,但实在不建议皇帝在此时削藩。

“陛下不可操之过急!”杨荣急道,“臣知陛下不满宗室为非作歹,但荣养宗室是太/祖定下的规矩,贸然行事,只会给宗室不服朝廷的借口,言官们也会弹劾的!”

要更改这条规矩,那就是不孝,言官肯定会闻风而奏。

胤礽也考虑过这点,所以他要把文武百官拉到他这边,要大明的官员联合起来,和他一起对抗宗室。

杨荣又咳嗽了几声,“陛下,臣亦赞同不再荣养宗室。但如何才更稳妥,避免靖难之事再度发生,宗室们没了生财的路子,又要怎么安排他们,这些陛下都要考虑好。”

一个不慎,靖难之事可能会重演。就算不重演,这群宗亲折腾起来,也够皇帝喝一壶的。

皇帝总不能把宗亲们全杀了,或者全部关在凤阳高墙内。

这也是一个辅政大臣最后的教导了。

胤礽郑重应下,对面的杨荣却笑着问道:“老臣觉得,陛下想改的皇明祖训,恐怕不止这一条吧?”

那是一种笃定胤礽会点头的笑。

胤礽轻声说道:“还有很多,比如妃嫔殉葬时,有伤天和,必废止。”

杨荣又咳嗽了几声,声音也比之前低了几分,“陛下不怕来日见到太/祖皇帝,太/祖责罚于陛下吗?”

胤礽丝毫不在乎,“太祖皇帝的妃嫔在他老人家殡天时,就已经全部殉葬,太宗、仁宗、宣宗的妃嫔也全部殉葬。今后,是我和我后代的妃嫔,无需再殉葬。”

“而且,我觉得只要我做得好,做一个比人人称颂的皇帝,太/祖那么英明神武的人,也不会揪着一点不放的。”

如果他真的怪罪,那胤礽就把原本的历史给他看——改了几条不合时宜的祖训,保住你的三大营二十多万精锐,五十多位文武大臣,保住从边关到北京的无数百姓,保你大明江山,这还不够吗?

不愿意你就把原来的朱祁镇送上去!

胤礽信心满满,他才不管朱元璋怎么想,“祖训说的是当年的事情,时过境迁,世事总是不断变化,如何能被不合时宜的规定束/缚住手脚?天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若是想江山永固,那就要时刻谨慎,时时忧虑,这样才是帝王该做的。”

听完胤礽这番话,杨荣的脸上忽然露出得偿所愿的笑,他说:“老臣今日终于明白先帝为什么废孙后、复立胡后了,陛下,先帝的眼光不错,您是天生的帝王,日月山河永存!陛下,臣先行一步,告之先帝,陛下做得很好。若是将来太/祖责罚,臣必会挡在陛下身前!”

胤礽亦深深动容,这是他以前未曾见过的士人风骨。虽然杨荣也有私心,但他与于谦一样,是真的把一生兜献给了大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