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祹简直要坐卧不安。
自从接到上国要他出兵东瀛的旨意后,他就这个样子了,简直要愁死。
这几年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原本都想让王世子李珦摄政的,旨意一下来,他都不敢病了,连忙支棱起来,尽心劳力地去组织跟随明军攻打东瀛的兵力。
上国皇帝说,攻打东瀛是因为东瀛不孝,朝贡的物品多是敷衍之物。李祹是相信的,他们这小国出产的,于他们自己是上品,于上国,就是敷衍之物了。
李祹没有去过上国,但听去过上国的使臣说,上国皇帝使用的器物都是镶满了宝石的,居住的宫殿比他们的王宫不知大上多少倍。
听说如今这位上国皇帝被立为太子时,上国的文武百官都站满了整个太和殿。
李祹传来了去过上国的臣子,于是从他一个人愁眉苦脸,变成两个人相对而坐愁眉苦脸。
臣子劝道:“主上,上国说东瀛不朝贡不诚,才累得皇帝陛下出兵讨伐,上国这么说,您也只能这么信。”
李祹继续愁眉苦脸,“那上国攻打完东瀛,会不会觉得我们也……”
在李祹的认知里,年轻的上国皇帝自有一番雄心壮志,和麓川硬是刚了三年,生生地把思氏父子抓住枭首,又威慑缅甸,如今又攻打东瀛。等他打完东瀛,会不会觉得朝鲜也不孝,转头就攻打朝鲜,把朝鲜也当成他功绩的一部分呢?
臣子这就不好说了,但他只能安慰李祹,“主上侍奉明国尽心尽力,每次朝贡也都是亲自挑选,上国天子看在眼里,不会动朝鲜的。”
在君臣二人的认知里,他们觉得明军一定会打败东瀛。他们可是亲眼看见了明国海军有多威风,配备的火炮数都数不清。更别说,从前线传回来的情报称,明军使用的火器十分厉害,东瀛守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李祹更加担心了。
原本还担心明军打不赢,回头朝他撒气。现在担心明军打赢了,顺便把他也收拾了。
不得不说,朱棣把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实在是把朝鲜吓到了,以至于在历史上,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朝鲜不能敌,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而两班贵族还在担心,假使向宗主国明国求援,明国会不会像之前那样把朝鲜纳入明国版图。
最后,还是当时的国主李昖说:“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与其死于贼手,无宁死于父母之国”。【1】
此时此刻的李祹恰如历史上的两班贵族,毕竟他不是李昖,还想朝鲜是藩属国而不是什么朝鲜布政司,而李昖是想要内附明国的。
直到东瀛足利幕府宣布投降,李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他在朝鲜日盼夜盼,终于等到明军归来,他都做好了被送往明国的准备,然后得知:上国根本就没有灭朝鲜的意思。
李祹喜极而泣,感觉自己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 & & & &
胤礽特意派张辅为主帅。这位当年可是灭了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的人,有充分的灭国经验,再将一批喋喋不休的言官派过去,美其名曰“教化东瀛百姓”,充分发挥他们的剩余价值。
省得他们天天在朝中聒噪。
明军灭了足利幕府,挟后花园天皇以令东瀛。
然而,这并不代表其他势力也投降,明军在东瀛正经花了一番功夫,才控制住全岛的金矿银矿,之后迅速派人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再派驻军。
负责此事的张辅和于谦立即派军队带着工匠、货船等等前往东瀛。
皇帝有令:那些都是朕的钱,一块也不许留给东瀛!
等到景泰十二年,一部分明军还在横扫东瀛,说是东瀛各个封地上的武士不遵皇命,再就是足利幕府有霍光、伊尹之心,妄图取代天皇,大明如何能坐视不理?理应帮助藩属国国主拨乱反正。
足利幕府:向八百万神明起誓,真没想取代天皇啊!
可惜,他已经没有话语权了。
看着一船一船的金矿银矿源源不断地从东瀛被运回来,看着崭新的金锭银锭,胤礽心里就像大冬天吃了一个烤地瓜,非常舒服。
这才叫天/朝上国嘛!
胤礽把铸钱的事情交给于谦,一是他肯定不会贪墨,二是以他的脾气,见到别人贪墨肯定不会包庇。胤礽还特意赐给他尚方宝剑,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利,反正无论是历史上的于少保,还是他眼前这个于少保,都值得他信任。
于谦也没有宋朝士大夫的迂腐,接到命令,接过宝剑,立刻走马上任,把铸钱处给安排得妥妥当当。
于谦可不认为皇帝不体恤他国,或者把金矿挖空了,东瀛该怎么办,他满脑子的想法只有一个:该怎么办,才能把金矿银矿什么的,全部带回来呢?怎么避免开采矿产的匠人私吞呢?怎么才能“教化”东瀛百姓呢?
这次可不能像安南那样,到手的土地都撇了出去。
就像当初,皇帝找来他们几个,拿着标记好的东瀛地图告诉他们:东瀛有丰富的矿产,朕欲取之,卿等以为呢?
于谦就一句话:“陛下御极已有十载,如今大明国力鼎盛,理应教化四夷!”
“教化四夷”这四个字说得极为铿锵有力,再配上于谦那一脸郑重严肃,仿佛他们就是在商量如何向周边国家传播先进文化,而不是去别人家里抢别人东西。
张辅拿过地图仔细打量一番,想着该派何人出征,派多少将士,也不能同时开采这么多金矿,先开哪个,该派多少兵力驻扎,他老人家和于谦商量上了。
至于徐滨和兰英,在商量厂卫该如何配合行动,如何看住朝中某些官员的手,防止他们向运回来的金矿银矿下手。
有这样的臣子,胤礽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朱祁镇,你是真没有福气啊!
第一批金锭铸造出来之后,胤礽带着议事团来参观,看看远处冒着黑烟的烟囱,再看看于谦兴奋地给众人介绍来介绍去,再看看匠人们浑身是汗,以及堆成小山的金锭,感觉自己简直要美上天了。
这么多小钱钱啊!
都是我从东瀛那里抢来的!
这回终于也轮到我们在那片地上插上大明的旗帜了!
胤礽高兴之下,吩咐给工匠们加餐,并嘱咐下去,工匠的待遇一定要保证,决不能出现监守自盗或者被他人买通传递消息之类的事情。
于谦也明白,所以双管齐下,一方面制定了严厉的惩罚,一方面又给予了丰厚的待遇,不止他们,连他们的家人也都被迁到一起,朝廷派发一些活计,按件计钱。
胤礽表示,朝廷负责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哪家表现得好,孩子将来可以不做工匠,去科举或者去做锦衣卫也是好的。
到那时候,说不定他们家里还能出个官身。
如果有谁泄密,一律严惩,家人也一同获罪,你家孩子就别想再读书了,做一辈子罪人吧!
工匠们山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