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83章 大明风华(九)

第383章 大明风华(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起码先存了一个念想,以后给皇爷尽忠,说不定皇爷也能同意呢!

除了红薯,这群专职搞情报的厂卫还搜罗了不少情报,也不知道是职业病,还是他们中有人看出胤礽对安南那片地的觊觎。

红薯有条不紊地种下去了,鉴于胤礽这两年种什么都能活,种什么都比别人产量高,众人从一开始的“别人说我也说”的跟风,到现在发自内心地认同皇帝得上天庇护。

胤礽丝毫没有脸红,臣工的夸奖照盘全收,看得于谦不得不谏了一回,让他戒骄戒躁,保持敬畏。

胤礽对于谦向来滤镜满满,看见他的奏疏,满心都是:还得是于少保啊!

& & & & &

景泰三年末,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满朝震惊,三杨、张辅在与胤礽商量后,命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另派京城的锦衣卫带着新研发的大炮、手榴弹等物驰援沐晟。【3】

三杨和张辅彻夜忙碌,不仅在等前线战报,还想看看陛下命人研制的新式武器到底效果如何。

至于胤礽,他在地图上找出思氏父子的出兵路线,再画出沐晟的行军路线,思索该怎么一次就平定叛乱。

毕竟历史上,思氏父子叛乱了四次,分别在正统四年、正统六年、正统七年、正统十三年。明朝持续调动数十万人平叛,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令人满意:以盟约的形式结束战争,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也衰落下去。而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所以瓦剌的也先就瞅准机会南下了。

这是继安南独立之后,对明朝的又一打击。

胤礽早就提醒过麓川宣慰司,要小心思氏父子,但思氏父子还是生乱了。

胤礽的目光往下,从麓川移到了安南,难道是安南独立让思任发觉得,明朝实力大不如前,他想赌一把,结果发现:明朝真的不如以前!所以就继续打下去了?

胤礽忍不住用手挡住了脸,如果是这样,那这还真是朱瞻基的锅。

安南独立那次,明朝就妥协了一次。如果这次再妥协,或者有个谁都看得出来表面胜利实际妥协的盟约出来,那四边看了,就觉得:他行,我也行!

胤礽都能想象得到,原本和明朝处于名义上宗藩关系的附属国、宣慰司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叛乱,要求独立的局面。

所以,这仗必须要赢!

胤礽对麓川之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三杨和张辅看皇帝都这么关心了,他们也得卷起来,带动满朝文武不得不跟着卷起来,而且还玩上了心理战,前线开始宣传明朝皇帝年纪虽小,却是深受上天庇护之人,他种出来的红薯、南瓜、玉米等物,大幅增产,以后咱大明百姓就再无饥馑了!

京里还特意给前线送去了大大的红薯、南瓜,引来一群人围观之后,打头的宦官才说:“这是陛下亲自种的,也是陛下亲自挖出来的,陛下说将士们辛苦,特命咱家来前线,与诸位将士同乐。”顺便给军中将士做了红薯宴和南瓜宴,还带了御赐的酒。整个军营热闹非凡。

宣传得很到位。

还有不用宣传,亲眼看到的——明军使用的火器真的很厉害,比以前厉害多了。大炮一轰,自己这边都懵了,离得远了也不行,他们还有一种火器,扔过来就会爆炸——跑也跑不掉,捡起来扔回去也来不及,伤亡无数。

士兵们畏惧明朝火器,又听说明朝那边治愈了天花,皇帝已经派医官往各省免费为百姓种牛痘——听说那治疗天花的东西就是牛身上发现的,思任发嫉妒得直咬牙:红薯那东西他也知道,怎么也没想到能高产到那地步,还有那什么红薯宴,不愧是地大物博的大明,一个红薯都能弄出花来!

这治天花,还是免费的!

大明的钱真多啊!思任发嫉妒得眼镜都红了。

眼看大明这回硬气起来,别说他手下的将士,就连他自己也产生了几丝退意。

他特意派人和已经认识的明朝官员联络,想着像北边那个马哈木一样上贡点什么谢罪,明朝皇帝是不是就会像以前那样,接着让他做宣慰使,天高皇帝远的,他不就还是这里的土皇帝吗?

收到消息的明朝官员:这厮要害我!

他忙不迭通知厂卫,说思任发有退意,接到消息的厂卫:什么,他想顽抗到底?!

该官员:“……”

被明军加大炮火攻击力度的思任发:“我@/—$&\%#!”

景泰七年的第一份奏报,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受戮,首级已函封献给京师,其余亲眷押送至京。麓川重新回到明朝版图,明军在当地扶植了与思任发有仇的贵族为宣慰使,结束了这场战役。

明军也是在新任宣慰使的指引下,才找到思任发父子的。想来他上位后,面对各种各样的目光,他只能一边打压思氏余孽,一边抱紧明朝大腿。

明军在麓川也安排了驻军,各支轮流驻扎,名其名曰“帮助这里的百姓抓盗贼”,同时震慑有贼心、一直观望的缅甸。

与历史上那场虎头蛇尾的战役相比,胤礽还是很满意现在这个结果的,这不,才刚过年,朝鲜使节就来表忠心了。接着,各处的贡品都比往年真诚了许多。

胤礽忽然间就明白那句,“大唐从来都不是让人喜欢的,它是用来让人害怕的。”【4】

果然还是天//朝上国来得舒服。

也许是有得必有失,景泰七年,辅政大臣之一的杨荣病逝。胤礽赠其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5】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