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79章 大明风华(五)

第379章 大明风华(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永乐十九年,迁都后的四月八日,一场大火烧毁了三大殿,人们认为这是对明朝一系列活动的警示。出于对上天的敬畏,再加上上面提到的财政困难,得不偿失等原因,朱棣最终停止了下西洋。

朱高炽继位后,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宣德六年,朱瞻基命令第七次下西洋。之后,因财政已经无法支持远航活动,下西洋最终被停止。【3】

宣宗本人对下西洋还是有些兴趣的,但眼下确实不行的,一是因为财政紧张,二嘛,朱瞻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他选定的继承人还是个孩子,大明即将迎来一位幼冲之主。这个时候,实在不宜再去劳民伤财。

但是他又很馋这个产量高的红薯,所以他命人传来了东厂督主兴安,锦衣卫指挥使徐滨。

正要让胤礽回去,朱瞻基想了想,带着胤礽一起旁听了。

之前也见过兴安和徐滨,但无一例外,他们并没有后世影视里厂卫咄咄逼人、专权跋扈的模样,反而有些低调,尤其是兴安,若不是早就知道他的身份,胤礽绝对想象不出他就是某些臣子嘴里“残忍阴毒”的东厂督主。

这次他只是乖乖坐在旁边,当个旁听的角色。

朱瞻基先说太子殿下得上天庇护,得祖宗认可,先帝托梦告诉他,安南和吕宋有良种名“红薯”,产量高,广种耐瘠,让他们东厂和锦衣卫派出一队人,在不惊动当地人的情况下,将此物带回。

兴安和徐滨认认真真听着,消化了这个有点匪夷所思的消息——胤礽看得出来,兴安很快就接受了,甚至有点与有荣焉,觉得天佑大明。徐滨有些半信半疑,但一听说这红薯在哪里都能种,表情就变得坚定了,大概是觉得必须得去找一找,这可是能活万民的东西啊!

胤礽就静静地听着,看见朱瞻基命令他们各选出一队人,一同出发前往安南。

待这两人离开后,朱瞻基才问:“知道我为什么要派东厂和锦衣卫一同出去吗?”

胤礽道:“为了互相掣肘,互相监督,不致使一方独大。”

朱瞻基赞道:“聪明。”

接着又对胤礽说道:“太/祖设锦衣卫,太/宗设东厂,给了厂卫监察百官之权,朝臣、民间多称厂卫为鹰犬,对厂卫极尽贬低,认为他们的存在有损帝王英明神武的形象,但其实,他们是怕他们做的事情被厂卫发现,进而报给皇帝。”

“皇权从来都不是一直稳固的,遇到一个无能的皇帝,或者忽然冒出一个心存不轨的臣子,皇权就会旁落——君臣相合,从来都是在明面上的,背地里有多少龌龊、多少争斗,太子,你要明白一件事,皇帝与臣子,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臣子们想要事事都听他们的帝王,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臣子们,尤其是那些文官,嘴上说着忠君爱国,背地里欺男霸女、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大有人在。你要看到他们背后的龌龊,而厂卫是你的眼睛,他们能让你看到朝臣背后,到底是忠良,还是奸佞。”

朱瞻基说完这一通帝王心得,才摸了摸胤礽的头,“听懂了吗?”

不待胤礽说听懂,他就笑着说:“听不懂也没有关系,以后你会懂的,你要把我刚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以后会有很多人对你说厂卫如何如何坏,应予以废除——你就想起今天我说的话。”

他这也算是毫无保留地在教孩子了——谁家皇帝教继承人还要有所保留啊,是不是觉得王朝延续太久了,想改朝换代啊!

胤礽郑重地应下了。

君王与臣子之间,的确是该臣子忠君,皇帝信任臣子,虚心纳谏。但是也不是是个臣子就是魏征啊!

明朝的文官集团、士大夫集团内斗有多厉害,他也是清楚的。别的不说,就说南明——亡国了也要内斗,就知道了。

厂卫是帝王手中的一把利剑,剑柄只能握在帝王手里,厂卫只能听命于帝王,是与文官集团抗衡的筹码。

胤礽看了看朱瞻基弓着的腰,朱瞻基已经命人在内书堂教内侍们读书写字了,他身体不好,让宦官们参政来制衡内阁,这也是无奈之举。要是把这部分权力交给内阁,那以后就是内阁的权力了,别想再拿回,交给宦官,宦官若不听话,起了异心,杀了再找一个听话的就是。

杀文官可能会有言官骂“昏聩”,但是杀宦官可没有这个担忧。

参政的宦官也有有能力之人,至于为什么王振、喜宁之流会冒出来,还是在于朱祁镇无能,他昏聩,他不行!

宣德九年的这个冬天,皇帝病情愈发沉重了,即便将近除夕,宫里也没有多大喜气,人人都愁眉苦脸,压根不敢露出一点笑颜。

到最后还是朱瞻基下令,令宫内照常准备除夕事宜,“勿以朕病扰百姓”。勇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朕过的最后一个年了,总不能就这么过去了,到地下,也好给爹、爷爷他们好好讲讲这繁华。”

张太后满眼都是泪,还是答应了。

朱瞻基撑着病体,给群臣赐宴。群臣看着皇帝病成这个样子,还念着他们这些臣子,想想皇帝还不到不惑之年,各个掩面而泣。

过了年,大年初一,皇帝就昏迷了,御医诊断说皇帝大限将至。

张太后哭得不能自已,却也阻止不了什么,只能把胤礽带在身边,秉持着皇帝一直以来的心思,不让皇后和皇贵妃靠近他。

超朝政暂时由内阁三杨负责。厂卫联合行动,负责查探藩王有无异动,各个臣子有无不轨等。这个时候,简直就是谁冒头谁死。

第二天,皇帝醒了,也不说什么,呆呆地看了一阵子外面的天,然后就下令把太子带来,父子二人屏退了所有人,不知道在说什么。

被传召过来的三杨、英国公张辅、于谦只能在外等候,直到小太子过来传召,几人才得以入内。

朱瞻基勉强坐好,对底下的臣子缓缓说道:“这是朕最后一次传召诸位了,朕大限已至,朕驾崩后,由太子朱祁钰继位,万望诸位悉心辅佐。”这就是在托孤了。

众臣纷纷跪下,主少国疑最是凶险,你当辅政大臣就好当了?一句话说不对,让皇帝觉得你有在我死后压制我儿子的心思,那你就别辅政了,殉葬吧!

朱瞻基又说张太后贤良,以后也会涉政,参与国事。众臣则表示张太后胸有丘壑,参与国事再好不过了。

张太后在众臣眼里还算正常,他们也知道皇帝不可能把小太子完全交给他们,皇太后,厂卫,都是制衡他们的。

朱瞻基安排好了一切,最终让群臣退下,群臣边走边哭,朱瞻基见状大声道:“日月山河还在!”

群臣顿足。

朱瞻基继续说道:“莫哭,诸位慢行。”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大明皇帝朱瞻基病逝,年三十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