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126章 纺车

第126章 纺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严昭一行最多在长宁停留一个月,他们须要赶在运河封航前回京。最近作坊的生产和修路的进度都是程颂自己盯着,他把黎仁诚的时间留出来。趁着沈衍王显都在,让他尽量安心读书。

不过严家兄弟来长宁主要是和程颂学习算学的,所以每天程颂还要抽出些时间给他们讲讲课出出题。

黎仁诚虽然不考算学,但程颂教的知识很是先进,还掺杂了一些实用内容,他学得也很认真。颂弟私下和他提过,偏实用的知识严格说来不属于算学范畴,而是来源于另外的学科,学科名称是“物理”和“化学”。相比之下,算学近似“道”,那些物理化学知识更偏向“术”。

不管道理为何,这些知识本身是极为珍贵的。黎仁诚和严昭兄弟俩学得都很认真,连沈衍王显都会放下身份跟着一起听课,时常会因为解出题目欣喜,更会对这些知识的价值暗自心惊。不过这二人都得了严昭的吩咐,不会将程颂这个人和他深厚的算学功底宣扬出去。

至于办学后程颂打算将这些知识传授出去多少,就由他自己决定,他们这些人就先只是学习。

秀才院的学习热情再次飙升,指数最高的却不是黎仁诚,而是严晗。

水力磨坊建好后,画砚作了好几幅画寄给了严昭,把磨坊的细节都画得很清楚。严昭收到信后,也曾把画作拿去和大哥一起欣赏。

当初绘制磨坊图纸和制作模型严晗都参与了,只是后来他们急着回京,没见到最后建好的成品。

认识程颂前,严晗只做出过一些用于娱乐的小玩意儿,实用性很小。当他从画作里感受到农人们拥有了磨坊的喜悦,看到农具更新带来的便利时,心中很是震动。

而经历过这种满足后,严晗不再局限于设计精巧的娱乐物件,他带着随从微服探访了各处皇家作坊,想通过了解生产过程来尝试改进工具。

心思没白费,参考水力磨坊努力了半个多月后,他就把水力纺车做出来了。不过大琞最先进的纺车也只是双锭的,用水车产生的巨大力量驱动这样一台纺车总显着有些大材小用,但如何改进严晗又没有思路,所以这次到学田,他是带着疑问来的。

为了研究试验,他还让人搬了一台纺车到秀才院,一有空就拉着程颂黎仁诚一起研究。

刚见这东西的时候程颂很想上去踹一脚,重现一下珍妮纺纱机的诞生过程。好在这想法只冒出来一瞬,没有真被实施。而且这纺车的纺锭本就是竖放的,踹了也没啥用。

有了“研制”天锅的经验,程颂已经熟练了演绎发明的过程。他先是调整纺车上线轮的位置,之后开始增加纺锭数量。而纺锭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原有的线轮肯定驱动费力,于是又要接着改进线轮。循环完善几次之后,再改革出大的线轮并增加了传动装置,一番半真半假的折腾后,终于把三十二锭的古代大纺车做出来了。

从双锭到三十二锭,不仅仅是纺锭数量的增长。加上水力驱动提升了作业速度,原来的双锭纺车一天最多纺一斤多麻线,大纺车如果日夜不停工,一天能纺出麻线近百斤。

大纺车转起来那天,严家兄弟兴奋地一点儿皇子模样都没了。尤其是严晗,虽然水力纺车很快就被新型大纺车超越了,但他心里的喜悦一点没少。

机关术的乐趣和满足感就是源于不断进步,听程颂说这纺车还有改进空间,他都想耗在长宁过年了。

程颂的成就感不比这两兄弟少。虽然他最向往的是办学当校长,但也深知要想让更多孩子有求学读书的机会,先要解决的是更多家庭的温饱。

比起前朝的战乱频发,大琞百姓的生活至少称得上安定,但多数人也只是勉强挣扎在温饱线上。像去年被暴雨冲毁家园的村民,房子冲没了,庄家淹毁了,城里又没有多少招工的地方。如果没有养济院收留,等待他们的几乎就只剩了插草自卖,或是像那些代州少年的家里一样,卖个孩子渡劫。

去年到程颂作坊干活的灾民,不论女工还是童工,至今没一个离开的,干活儿还都特别卖力。毕竟这几间作坊不仅东西好名气大,工人的待遇也是拔尖的。别说长宁,就是整个云州也找不出哪个东家肯给这么高的工钱这么好的福利。

等明年诚颂书院开始招生,这些小童工也能直接入学。在作坊干了一年多,束脩的钱早都攒下了。要是不想交钱,就继续在作坊干活,束脩从工钱里扣,半工半读慢慢来,早晚能把本事学到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