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颂对水泥地的效果也挺满意,决定把秀才院和几个作坊也都铺上。他们屋里都还是土地呢,耗子打洞都方便得很。
……
水泥都有了,自然得修路。官道的修缮须经衙门审核批复,拨款发徭役。程颂还没壕气到能代替官府造福百姓,他打算先把从学田到官道的路铺了。
这段路不过几百米,距离不长,但为了方便走骡车,程颂把路铺得挺宽敞,两辆骡车并行都没问题。下个月黄豆就该熟了。有了这路,村民送粮进城能省不少力气。
烧水泥和铺路的工人多是当初在新北村开荒的长宁本地人。新北村的房屋已经建好了。有了新南村做示范,新北村的几千亩地很快就找好了佃农,落户安置和田地分配都是舅父带着两个表哥和黎仁安一起办的,程颂几乎一点心没操。
打从佃农陆续搬进新北村,原来的工人就以为自己要失业了。这里工钱高吃得还好,换谁也舍不得离开,没想到失落了才几天,三个年轻的管事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说了水泥作坊招工的事。
水泥是啥他们不懂,不过上山找土担土、修路铺路这些都是力气活,技术含量不高,只要肯吃苦就都能干。工人们就没有不愿意的,离开新北村就直接来学田烧水泥了。
这些工人都住在长宁城里或近郊。只需要修几间大瓦房当临时宿舍,天气不好或是赶工的时候有个能住人的地方就成。平日里他们还是回家住。不用像南北新村那样盖那么多院子,还是能省不少事。
程颂倒不怕多盖房费钱,只是学田这边买不来那么多地,要是盖起几排院子怕是有违建风险。
第一条水泥路修好的时候,单筠递上去的奏折有了回复,程颂人生中的第二道圣旨也一起到了。
奏折批复的重点是言明了商籍两代不能科举,县学学子的请愿并无不妥,明令单筠确定程颂的户籍后登记造册。
给程颂宣读宣旨的还是上次来过的薛公公。圣旨含了三重意思。一是要求程颂尽快安排好他手里的生意,若是打算继续经营,户籍就要改农为商。若是想接着参加科举,就要停掉买卖,一心读书。
二是鉴于程颂发明了筒车和肥田之法,并且将方法无偿进献给了朝廷。所以不论他是否更改户籍,秀才的功名和相应的待遇都可以保留。
三是赏赐。用了程颂建议的肥田法,长宁今年的麦收比往年翻了近一倍。据此又赏赐了程颂五百亩良田和一块御赐牌匾,匾上的题字是“农人表率”。
“颂弟可会考虑单县令的建议?”
接完圣旨,黎仁诚陪着程颂一道回学田。临近村口,趁着周围无人,他问向程颂。
这圣旨是给了程颂一个选择户籍的机会。离开衙门前,单筠虽然没把话说得太透,但能听得出来他希望程颂不要放弃科举,继续向上努力。
其实大琞不少官员家里都有买卖,只是挂在他人名下,否则只靠俸禄过活,家里孩子多的确实日子清贫。只要正常经营,没有过多借助官员权力,朝廷的管束并不算严格。
所以按单筠的提示,程颂只要找人把东家的名头顶了,他就不用更改户籍,科举之路也不会断掉。
黎仁诚能听懂单筠的意思,程颂自然也能。
“能保住秀才功名就够了,就算没有这次学子请愿,我也不打算参加乡试,所以改商籍于我无碍。”
程颂站定回道。按圣旨的意思,他就算改商籍,秀才功名也不会被夺,可以免除兵役徭役。他给自己制定的科举目标其实已经达成了。
“不考乡试?为何?”
黎仁诚不解。程颂考的是算科,凭他的功底多努力几年,中举的希望并不低。
“因为……”
程颂做了两次深呼吸,鼓起勇气说道:
“若是取中举人,我就进入了候补官员序列。”
“凭黎兄的本事,将来定是能取中做官。”
“律法规定官员不能回原籍任职,若是你我都中了举,势必会被分往不同地方为官。”
话到这里,程颂垂在身侧的双手一同握紧,抬起头对上黎仁诚关切的眼神:
“我,我不想和黎兄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