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颂做腐乳这天,“章家蜜汁排骨”开业了。赶早去章家猪肉铺的客人都注意到了铺面新加的牌匾。
“二郎,这蜜汁排骨是甚?你家猪骨头还抹蜜了?”
被追着问的章二郎是章清的二哥,他爹继承了祖父章屠户的名头,家中的几个儿子就被客人们唤作大郎二郎三郎。
“是道用猪排骨做的荤菜,味道甚好,今日中午开始售卖,开业前三天都是八折,还请各位街坊帮着宣传宣传。”
“荤菜啊,抹了蜜的排骨菜,如何卖?”
“一指长排骨八文一块,套餐三十文一份。”
“套餐又是甚?”
“套餐含三块排骨,一份白米饭,一份菜蔬。”
这套餐的卖法是有些新鲜,但一指长的排骨就要八文钱,大多数人都嫌贵。
县城生猪肉三十文一斤,全要肥的还要贵三文,骨头平日都是剔净肉单卖的,十文一斤,多被不太富裕的人家买回去加上豆腐菜蔬煮上一锅汤菜,能借个肉味解解馋。
排骨上就算有肉,也是瘦肉为主,价格理应在生肉和骨头之间,现在听说章家一块排骨就要卖八文钱,自然都是嫌贵。
“那排骨有甚的吃头,居然要八文一块?”
“老章家嫌卖猪肉赚得不够,这是要把卖不动的骨头做熟了卖钱。”
“听说了吗?章家肉铺要卖排骨,一指长,八文钱一块,说是抹了蜜。”
“那蜜是贵,但为何要抹在骨头上?”
……
嫌贵的议论对章家没什么影响,有嫌贵的自然也有好吃的,对八文一块的排骨好奇的人也不少,等着中午过来尝尝鲜,确定难吃了再有理有据地骂两句黑心。
经过几日的试做,全家人对这蜜汁排骨的信心越来越足,刚开始有人嫌贵也在意料之中,到底贵不贵他们尝过之后自然知晓。
辟出地方卖排骨的这家铺子更靠近主街中心,早市过了人也不见少。这一日临近午时,主街上的行人都被一股特别的肉香吸引了注意。
“谁家在街上烧菜了?闻着甚好。”
“哪家炖肉了?味道如此香浓。”
“好香,谁用糖烧肉了?”有鼻子灵的。
“好像是章家肉铺,不是说今日要卖什么蜜汁排骨,是他家吧?”
“章家肉铺在哪儿?”
“仁兄别问了,跟着味道去寻。”
……
猪肉铺平日都是一早生意最好,过了辰时客人就少了。早上章清父兄在前面卖肉,母亲带着两个嫂子在后院准备做排骨。
在程颂的建议下,章家也买了两口铁锅,炝锅爆炒用大火,炖煮换陶釜用小火,最后大火收汁再换到铁锅。
如此折腾是因为县城买不到大号铁锅,定制倒是可以,就是得等些时日,所以开业初期只能铁锅陶釜轮换着做。
炝锅炖煮都在铺子后院完成,章家在铺子门口架起个大泥炉,放上铁锅专做最后的收汁,街上的行人就是被这收汁起锅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伙计,这肉如何卖?”
“排骨八文一块,加米饭菜蔬的的套餐三十文。”
“两份套餐。”
“好嘞!”
章家抹了蜜的排骨不消一日就将名声打了出去,靠的就是好吃!
吃过的食客就没有不夸的,八文一块的排骨一口就嗦完了,买了套餐的几乎都要再加几块排骨,就连搭配的腌萝卜都有不少人想单买。
于是这一日长宁县城最热闹的话题就是章家猪肉铺新菜,令人口舌生津的蜜汁排骨和酸甜爽口的腌萝卜,嫌排骨八文一块贵,那就买五文一碗的腌萝卜,还赠汤汁。
头一日开张准备了三十斤斩去大骨的软排,章清父兄都是下刀有准的熟手,一斤排骨破十块,三十斤三百块排骨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光了!
腌萝卜也没了,米饭剩了两锅,不少客人自己吃过之后就十块八块的单买排骨,腌萝卜也来两碗,米饭回家自己蒸。
不算人工,这一日排骨铺子的利润将近两千文,与两头猪赚的银钱相当。
章家人都很高兴,两千文看似不多,但这才是第一日,县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家的新菜。
下午就有在别处听说了蜜汁排骨的人赶来想买,却发现今日份都卖光了,只能次日赶早。
账目算清后,章父拍板第二日备货翻倍!
与章家的合作是月结,虽然分成还没到手,但听说自己已经有了六百文的积累,程颂也是笑眯了眼。
穿越之前他靠抚养费生活,穿来后靠程家,这可是第一次靠自己挣钱,只听个数就高兴!一日六百文,若能日日如此,一个月就十八两银子!
程家每月给他五两生活费,进城首日一口铁锅就掏空了这月月银,倒也不是家里抠门,是没料到程颂需要租房置办用具,若只在县学吃住,只要少买书,一月五两肯定够了。
为了庆祝自己没到手的分成,程颂决定晚饭做个红烧狮子头。
现在王止不仅给小院送柴,县城来了什么新鲜的果子菜蔬也会及时告诉程颂,碰上合适的就帮忙代购回来,如今灶房就有十几个带泥的荸荠,正适合做丸子。
散学回到秀才院程颂就分享了自己挣到分成的消息,三个人都挺高兴,一起挤到了灶房做丸子。洗菜剁肉调味道,一斤五花肉做了十五个小丸子,三个人都没吃过瘾。
“这小狮子头比那日的冬瓜汆丸子还香,荸荠居然还能烧丸子!少爷,明日还能接着庆祝吗?我把肉洗好,葱姜备好。”
其实画砚每日都会将肉菜洗好,特意卖个乖看得出来是真没吃够,说罢还转头看向黎秀才。
“我来剁肉。”收到信号的黎仁诚接着道。
程颂也觉得这丸子不错,不过明日接着做有些为难:
“最快后日了,明日我托章兄多带些肉来,再让王止买斤荸荠。”
“哦,后日也行。”画砚在椅子上扭了扭,一副很好商量的样子。
“明日一早我去县城,肉和菜我带回来吧,颂弟再想想还缺甚,我一并买上。”黎仁诚对程颂说。
“黎兄去县城何事啊?”
除了回家,程颂还没见过他离开学田。
“将抄好的书送去书肆,再取两本新的来。”
“为何要抄书呢?”画砚先问了。
“县中不少学子都靠抄书挣些银钱。”黎仁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