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江南酒楼经营日常 > 第48章 风靡扬州城的糖水

第48章 风靡扬州城的糖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春夏交接之际,江南的天气变化莫测,时而热得如同三伏天一般,时而忽然又吹来几阵妖风,仿佛入了冬。再加上柳絮之类的东西在空中纷飞,引得百姓们纷纷咳嗽。

上次在城外摘得枇杷也算派上了用场,做成枇杷膏最为清热解咳。不过本朝的枇杷膏倒不如后世的药膏那么浓,整体而言还是和香饮差不多。

枇杷膏的做法也很简单,将枇杷去核,配肉桂、麝香增香,再用乳糖调和酸度,熬煮成浓稠的膏状。梁照儿将枇杷膏用漏斗装进罐子里,若有人点枇杷膏水的时候再挖一勺出来用热茶汤冲开即可。

想着做都做了,梁照儿便将荔枝膏、紫苏膏之类的都一气做了几大罐子。

光做了香饮,没些配料倒显得有些平淡乏味。故而梁照儿又用红糖和木薯粉做了红糖圆子,又将红绿两色豆子加糖熬成豆沙。

玉梳又重新写了好些木牌挂在门前,有枇杷膏、荔枝膏、紫苏膏、豆蔻香薷饮和蜜沙冰。挂完后玉梳又将之前写过的冰雪冷元子和三色熟水的木牌都重新描了一遍。

牌子刚挂完,便有热得满头大汗的游客从船上背着包袱下来,只见三四个人一脑门子扎进如意馆里便道:“来一份蜜沙冰,还有三份枇杷膏水。”

听口音他们是从蜀地来的,约莫是蜀锦商人,走水路送布匹绣品上京师的。几人谈笑间又说起了曾在蜀地见到熊罴的事,梁照儿在一旁听的起劲。

蜀道虽难,可景色更是奇伟瑰怪,也不知何时能去那瞧瞧。

不过说起蜀地,那边的火锅、钵钵鸡一类的食物还真叫一个有滋有味,不过却很是辛辣,引入到江南这边势必做些调整。

梁照儿一边筹谋着日后的计划,一边接过穗穗端过来的糖水送上蜀锦商人的餐桌。盘子里盛着不少小料,梁照儿解释道:“这些都是配料,诸位官人们可以择自己喜欢的加到饮子或甜食里头。”

几人一瞧面前的小料有杏片、梅子姜、山楂干和其它好几种果子,觉得十分有趣,又问:“这些不用额外付钱吗?”

梁照儿笑着说:“不用,本就含在里头了,各位且吃着,有事尽管喊我。”

日头渐渐升上来,下了几日雨猛的这么一晴,颇有几分大火收汁的意味。涌进如意馆中吃冷饮甜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时间门口竟排起了队。

梁照儿见状连忙让沈度和燕环到外头去支起了凉棚,免得让食客受晒。那凉棚是用芦苇和竹席制成的,再用绳索固定在支架上,站在下头还算凉快。

有不少客人不乐意等的,或是嫌里头翻桌慢的,梁照儿还是如从前般提供竹筒供他们打包带走。为了宣扬如意馆的名头,她还用彩纸让玉梳和沈度写了各式各样的店名用浆糊贴在竹筒表面。

食客们端着印有“如意馆”三个大字的竹筒走在路上也算是行走的广告牌了。

一时间扬州城里不少人都知道了卸盐巷开了家新食肆,物美价廉,吃食也新鲜,纷纷跑来一观究竟。

不过这样顺遂的日子没持续几天,周边其他食肆便回过劲来,立刻仿照着如意馆的模样将各类糖水上市,也去定制了不少刻有食肆名字的竹筒竹碗。

唯一在此事中占到便宜的便是做木匠活的铺子。羊巷的李木匠还纳闷怎得忽然乌泱泱的一群人都来找他做竹碗竹筒的,再一打听才知道是梁照儿的功劳。

于是他爽快地答应梁照儿等她下次再来做东西给她抹零打折。

看着自家独一无二的打包盒被抄袭成了满大街都有的地摊货,燕环气得够呛,恨不得冲上去将这些食肆老板的脸全部抓瞎。

玉梳来得早,又见过风浪,早就见怪不怪,“你就便练你那手爪功了,人家要学你哪里拦得住。抓瞎了一个,后头还跟着十个,难不成叫他们排成一排给你抓不是?”

梁照儿悠悠道:“也没什么不好,你瞧瞧这竹筒的样式,比以前精致了不少,价格还被打下来了。”

他们原先还是贴的彩纸,如今竹筒上的文字已经进化成了镌刻在上头的,还用不同的颜料描红,颜值倍增。

梁照儿相信假以时日便能演化出各种雕刻的图案或是双层镂空的竹筒来。

不过若是如意馆的糖水就这样被淹没在无数仿品中,也就称不上风靡扬州城了。

真正让这些如意馆风靡扬州城的还是梁照儿的脑子。

沈度着实有些佩服梁照儿,他好奇为何这女子脑袋里有这么多新奇的点子:又是茉莉牛乳茶、桂花藕粉圆子,和槐花水饭之类的不停地上新。

当然最受食客们欢迎的还是如意芝麻糊。巴掌大的竹碗里装着一半芝麻糊一半酥油,两种颜色的糖水卧成太极八卦图的模样,一热一凉,颇有冰火两重天的意味。里头放着由马蹄果和糯米圆子渍成的小料,清香甜腻,配着顺滑的芝麻糊和酥油再好不过了。

偏生梁照儿还生了张能说会道的嘴,一会说吃了这个能体会阴阳交割之美;一会说生发美容,无论对娘子还是郎君都大有裨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