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试工作进行了一上午。中午时分,约瑟夫带着一位银发女士来到剧场。
"孩子们,"约瑟夫热情地介绍,"这位是玛尔塔·克莱因,柏林媒体艺术节的策展人。她对你们的项目很感兴趣。"
玛尔塔大约六十岁,穿着剪裁利落的黑色套装,锐利的蓝眼睛迅速扫过三人。"约瑟夫给我看了你们的作品小样,"她的英语带着德国口音,"概念很有趣——音乐与影像的对话,而不仅仅是伴奏。"
文靖上前一步,用流利的英语介绍项目理念。刘姿站在一旁,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只能应付简单交流。当玛尔塔转向她询问音乐创作细节时,她结结巴巴的回答让场面一度尴尬。
"刘姿的小提琴是项目的灵魂,"小雨突然插话,流畅的英语让刘姿惊讶,"她的演奏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训练的精准,又有民间音乐的即兴感。"
玛尔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转向小雨:"你的摄影很有感染力,特别是光影处理。我在柏林有个画廊,如果你有兴趣,也许可以做个展。"
刘姿看到小雨的眼睛瞬间睁大,文靖也露出惊喜的表情。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她心中翻腾——为小雨高兴,但也有一丝难以名状的失落。
"我们很荣幸,"文靖迅速回应,"但《重逢》是一个团队项目..."
"当然,当然。"玛尔塔微微一笑,"我只是提出一个可能性。让我们先看看今天的演出吧。"
她离开后,三人面面相觑。
"个展!在柏林!"文靖拍了下小雨的肩膀,"这太棒了!"
小雨却看向刘姿,表情复杂。"这只是随口一提罢了。现在,我们得专注下午的演出。"
彩排继续,但玛尔塔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刘姿注意到文靖时不时看向小雨,眼中是她熟悉的欣赏光芒——那种曾经只属于她的目光。
下午四点,观众开始入场。刘姿在后台做着最后的准备,检查琴弦,练习指法。文靖和小雨则在调试最后的投影和程序细节。
"十分钟后开始。"工作人员通知他们。
刘姿深吸一口气,突然感到一只手握住了她的手腕。是文靖。
"会成功的。"他轻声说,拇指轻轻摩挲她的脉搏点,"就像我们第一次演出时那样,记得吗?"
刘姿点点头,喉咙发紧。那是在大学迎新晚会上,她紧张得差点摔了琴,是文靖一个鼓励的眼神让她镇定下来。
"五分钟后。"工作人员再次提醒。
剧场灯光暗了下来,观众席的嘈杂声也逐渐平息。刘姿、文靖和小雨站在舞台侧翼,等待开场。
"无论发生什么,"小雨突然说,声音低但坚定,"我们三个一起面对。"
文靖伸出手,刘姿和小雨将手叠在上面。"为了艺术。"他说。
"为了友谊。"刘姿接道。
"为了重逢。"小雨完成他们的仪式。
灯光亮起,演出正式开始。
刘姿走上舞台中央,聚光灯打在她身上。观众席一片黑暗,但她能感觉到数百双眼睛的注视。她举起琴弓,第一个音符在寂静中响起——清澈、孤独,像一声呼唤。
随着音乐展开,环绕投影亮起,小雨的影像开始与刘姿的小提琴对话。文靖站在控制台前,确保每一个互动环节完美衔接。音乐时而舒缓如流水,时而激烈如暴风;影像时而清晰如镜,时而抽象如梦。两者时而和谐统一,时而对立碰撞,就像他们三人过去几周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