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景王府的后宅,历来是是非之地。桓秋坐在妆台前,铜镜中映出她日渐憔悴的面容。发髻松松挽起,几缕碎发散落在耳边,眼神中透着疲惫与无奈。王玉珩设计陷害她,然后又自己跳出来,她可以不顾王氏的想法,很轻松就理直气壮地将人打压了下去。
现在又有了顾瑶怀孕,光明正大向马文才索要人手,在她自己的院子里安排人。桓秋自己生过孩子,经历过那种期待,自然不愿意伤害孕妇。但是内有顾瑶和陈漱玉在府中虎视眈眈,外有氏族贵女在试图投诚。
从青明寺回王府之后,小丫鬟银钏儿便向桓秋禀报了当时在场众人的反应。为此桓秋特意将这名小丫头提进了二等丫鬟的名列中。机灵又忠心的手下,什么时候都不嫌多。事后,桓秋也派人去查,果不其然,起了心思的氏族,不止王家一家。桓秋觉得自己仿佛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泥沼,这个泥沼,名叫文才哥哥的后院妾室。
前些日子,顾瑶仗着有孕在身,在府中愈发跋扈。她故意在宴会上刁难下人,还对桓秋的命令阳奉阴违。桓秋念着她腹中的胎儿,一再忍让,却换来顾瑶的变本加厉。而马文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时不时赏赐顾瑶,这让桓秋心中的失望越来越深。
陈漱玉则有些个两面三刀。每日里请安,她对桓秋恭敬有加,从不多说一句,背地里却与其他妾室勾结。陈漱玉心中有数,她没有办法扳倒桓秋,但是有办法让桓秋在后院中诸事不顺。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她需要桓秋不能掌管王府后院全局,这样哪怕以后事成,后宫也难以顺理成章地掌控好。为此,她常常在马文才面前说桓秋的坏话,歪曲事实,哪怕马文才心中有数,但是日复一日,他对桓秋的态度也愈发冷淡。
桓秋每日周旋在这些妾室之间,为了维护后宅的秩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她感觉自己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无法自由地飞翔。曾经那个心怀天下,想要为百姓谋福祉的自己,似乎已经渐渐远去。
这天,桓秋实在烦闷,便带着几个丫鬟出府散心。青州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桓秋却无心欣赏这繁华的景象,心里是说不出来的抑郁愤懑。
当她走到城门口时,看到了因灾荒流离失所的流民。这些流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他们有的带着年幼的孩子,有的搀扶着年迈的父母,艰难地行走在泥路上。
桓秋看到这一幕,突然就愣住了。她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关心天下百姓的生计,为他们谋福祉。曾经,她和马文才一起在青州推广粮种,教百姓纺织技术,看着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她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而如今,她却被困在后宅,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与妾室们争斗,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妇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走到桓秋面前。老妇人颤抖着声音说:“好心的夫人,可怜可怜我们吧,给点吃的吧。”孩子饿得哭声都很轻,看着孩子瘦弱的身体,桓秋的心中一阵刺痛。
她立刻让丫鬟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递给老妇人和孩子。老妇人感激涕零,不停地说着谢谢。桓秋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有些自责,怎么就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呢?一定要让这些百姓过上好日子。
回王府的路上,桓秋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她想起了自己在后宅中沉沦的日子,那些与妾室们勾心斗角的场景,让她感到无比厌恶。她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行的,必须重新振作起来了。
回到王府后,桓秋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摆脱后宅的束缚,重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以她对马文才的了解,她陷入现在这样的境地,要说没有他的手笔,才不可能。但是世间也没有什么事情是能轻易就完成的。
桓秋首先想到的是重新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作为氏族贵女,她有北景王妃的身份,哪怕马文才与她不同心,但是外人不知道。同时,她手上有大量的商路,身后有父亲家族的支撑,手下有忠心又有能力的下属。她决定利用这些资源,为百姓谋福祉,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支持。
通过王府中采买以及手下的婢女,桓秋暗中联络那些曾经支持她的人,好在她堕落沉沦的时间并不长,一切都还来得及。现在桓秋意识到马文才的手笔,也认真用心防着了。以有心算无心,少人能够防得住。现在有心对有心,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与此同时,桓秋也开始关注王府之外的事务。她派人去收集各地的灾情信息,了解百姓的需求。她发现,除了眼前的这些流民,青州府周边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景朝北边,马文才的治下还并没有完全安宁。
现在普通平民百姓的事情,她要是管了,就得跟马文才争权,要是想避其锋芒,就得从他不在意的地方着手。桓秋决定从改善流民的生活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她开始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如何安置流民、如何提供食物和住所、如何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等等。
为了筹集资金和物资,桓秋想尽了办法。她首先动用了自己的私房钱,然后又向一些友好的世家大族求助。她亲自拜访这些世家大族的家主,向他们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能够伸出援手。
世家大族们对桓秋的提议并不陌生。他们知道桓秋背后有强大的家族支持,手上的商路也能带来巨大的利益。看着桓秋拿出来的诚意,是真诚意,能传家的水车工坊图纸。这就是互惠互利,支持桓秋不仅能够帮助百姓,还能为自己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许多世家大族纷纷响应,捐赠了大量的粮食、衣物和钱财,为流民的安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王家的人得知她的计划后,开始暗中破坏。王家可不是会束手就擒的,桓秋废他家一个女儿,他们就能让桓秋名声尽毁。为此,王家散布谣言,说桓秋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利用流民,试图阻止她的行动。
马文才也对桓秋的行为表示不满。他认为桓秋应该专注于后宅的事务,而不是插手外面的事情。他找桓秋谈话,试图说服她放弃自己的计划。
“秋儿,你身为王妃,应该好好管理后宅,而不是在外面瞎折腾。那些流民的事情,自有官府去处理,你何必操心呢?”马文才皱着眉头说道。
桓秋看着马文才,“文才哥哥,我曾经答应过百姓,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现在他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不能袖手旁观。后宅的事情我会处理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放弃自己的理想。”
“你这是任性!”马文才有些生气地说,“你知道你这样做会给我带来多少麻烦吗?那些世家大族的心思复杂,你以为他们真的会无条件地帮助你?”
“我相信人心是现实的,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带来利益,就一定能够得到支持。”桓秋毫不退缩地说,“而且,我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会和我一起努力的。”
马文才见桓秋如此坚持,也不再多说什么。他转身离开,心中却对桓秋的行为充满了不满。
尽管如此,桓秋并没有因为马文才的反对而放弃。她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一步一步地推进流民的安置工作。
她在城外找了一片空地,建立了一个流民安置点。她派人搭建帐篷,准备食物和水,还请来了医生为流民们治病。同时,她也开始组织流民们进行生产活动,教他们种植粮食、养殖家畜,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