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郎沉默了一会儿,答道:“读书。”
国子监是读书的地方,他现在根本想不出第二个答案。
“在家也可读书。”林易说道。
林二郎觉得他爹今天很奇怪,在家读书和在国子监读区别大了去了!
“国子监有明达贤师。”
“你大伯曾任太学博士,称得上贤师。”
“国子监生才高八斗,与这类人为同窗,与我大有进益。”
“监生多数靠父祖恩荫,无真才实学者多如牛毛。”
“国子监学业修满即可授官。”
“科举中进士,前途比国子监生更好。”
“国子监要进,科举也要考。双重保障。”
“既能考入国子监,科举得中不再话下。”
……
林二郎说一句,林易便反驳一句。
林二郎很气,他爹避重就轻,压根就不讲理。
见林易坐在对面老神在在看他抓狂,林二郎突然就不急了。
冷静下来,林二郎觉得他爹今日反常定有原因,便问道:“爹,您到底为何不让我去国子监?”
别说什么要他入读自家书院,这不是正确理由。
林易此时却不如林二郎看到的淡定,内心充满忧伤。
孩子大了不好骗了!
其实去不起国子监倒无所谓,关键是国子监在长安啊!
林大郎已经考上了就不说什么了,距离严氏之祸还有几年时间,在这之前随便找个游学的理由让他离开长安就是。
到时候他已经接近毕业,国子监对他的管理会松很多。
但是林二郎今年要去考,等到战乱爆发也才在那里待三年,国子监不会轻易放人,他能找什么理由让他请长假?
难不成死一回让他回家守孝来?
而且人去了就会有各种不可控的因素,最好的还是从根源上阻断。
林易一直没想到要用什么办法阻拦林二郎去长安,这件事难在林二郎今年已经十六,是半个成丁了。
他打小有自己的主意,轻易不会被说动。
现在又到了这个年纪,用当爹的名头强压他也不行,他会更加极端。
林易想了想,索性摊开说吧。
“以为父眼光,长安城四年内,必定会乱!”
林二郎一惊,率先看向窗外。
确定没人在附近才扭回头面对林易。
“怎么可能呢?如今天下太平,多年不起战争。我大虞万邦来朝…”
林易打断他,说道:“凡事不可只看表面。”
心里则在叹气。
不说严氏之祸还没发生的现在,就说前世严永新起叛的消息传到长安太极宫内,当今皇帝和文武百官还以为是假消息呢!
所以重生后他根本没想着把严氏会反的事情传出去,只委婉提醒过亲近人家京城以后或许会不安稳。
林二郎不知道林易是基于什么做出的判断,看着神情严肃的父亲,和之前瞎找理由反对他考国子监的状态全然不一样。
林二郎还有些恍惚,却莫明相信了。
虽然长安几年后会乱的消息听起来更加不可信,但林二郎却觉得林易这次说的是真的,这也是他一直阻止自己的真正原因。
过了许久,林二郎才找回自己声音。
“爹和大伯决定归隐也是因为此事?”林二郎问道。
林易有些脸红,怎么从孩子口里说出来,他像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一样?
“也不只是这一个原因。为父现在利禄之心已淡。于我而言,咱们一家平安顺遂才是最重要的。”
在长安飘荡的那些年,他看惯了阴谋诡计,暗算钻营,重来一世也确实不再像前世那般以官至九卿为念想。
“所以二郎,听为父的。莫要再想进京的事,安心在家读书,也可寻些别的事做,哪怕外出游历,只要不离剑南道太远,都随你。”林易起身走到林二郎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道。
林二郎敏锐捕捉到关键信息。
不离剑南道太远?那就是爹认为剑南道是较为安全的。
林二郎烦闷起来,他以往只顾读书,对朝野局势一概不知,如今想分析一番都无从下手。
看他爹的样子,是不会给他解惑的,会有战乱的想法爹早就有了,却到现在不得已才说给他听,问再多也是枉然。
也罢,反正考国子监只是他认为的比较顺当的一条路,并非唯一途径。
只是以后也不能只死读书了,要多跟在爹身边学些书本以外的知识。
林二郎打定主意,从此没再提过进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