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出发
宋美龄的访问团延后了一周,直到九月底才起飞。她们的航线横跨半个地球——经印度、厄立特里亚、巴西,整整六天的旅程,才能抵达最终的目的地:华盛顿。
在机场送行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是专程来送林安的。
人群熙攘,目送的目光交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焦点,而她只是这支庞大访问团中一个不甚起眼的成员。她站在晨曦微凉的跑道边,忽然生出一丝孤独。她与熟识的林蔚、谭祥告别,寒暄不过寥寥几句。
然而,就在登机前,委员长走向她,伸出手,与她短暂地握了一下。
“好好干。”他说,语气不重,却透着一种隐含的期许。
那一瞬间,周围的人似乎安静了一瞬,看林安的目光好像都有所不同。她回握了一下,简短地应了声:“是,委员长。”
飞机升空后,航程平稳,旅途漫长,众人索性闲聊起来。
这次访问团的成员皆是政府要员,其中,宣传部长董显光与宋美龄的秘书黄仁霖是此次访问的主副负责人,而新任驻美大使魏道明也同行,预计接替即将卸任的胡适。此外,还有几位外交部、宣传部的随员。
但在这群外交官员和政府高层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成员——魏德迈。
史迪威已离任,这位美军上将将前往印度接替他的职务,训练驻印军。而此刻,他正与访问团同行,作为美方即将全面接管在华军事事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会在中转站印度加尔各答转机前往兰姆加训练基地。
飞机上的大人物众多,各有各的事务要忙,彼此交谈得热烈。
林安则独自坐在角落里,掏出廖耀湘赠的那本《森林作战法》,继续练笔翻译。但飞机的噪音实在是恼人,单是要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保持专注,就让她感到一丝疲惫。
不远处,魏德迈缓步走来,目光落在她的书上,略带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
林安抬头,迅速起身,笔直敬礼:“长官!”
魏德迈微微一笑,示意她坐下,随即目光再次扫向那本小册子,语气随意但带着一丝探究:“谁写的?写的是什么?”
林安将书封翻过来,露出中英文夹杂的笔记,平静地答道:“是廖耀湘将军的经验总结,关于滇缅战场的丛林作战。他将自己的战术心得整理成册,我正在翻译成英文。”
魏德迈挑了挑眉,像是对此颇感兴趣:“你为什么要把它翻译成英文?”
林安垂眸,看着笔记本上刚刚写下的几个术语,嘴角微微一弯,似笑非笑地答道:“或许美军反攻菲律宾的时候能用得上呢。”
魏德迈闻言,眉梢微不可察地一挑,眼中浮现一抹意味深长的神色。
——菲律宾?她竟然想到了菲律宾?
菲律宾战役的计划,在美军内部尚未全面公开,虽然战略意图很明显,但在国军内部,真正能够触及这些情报的人并不多。她为什么会想到?她如何推测的?
“你倒是想得挺远。”他淡淡地说道,目光在她脸上停留片刻,似乎在琢磨些什么。
林安耸了耸肩,随意地补了一句:“再说,我只是练练笔。”
魏德迈轻轻笑了一下,似乎没有戳破她的托词,反倒换了个话题:“廖耀湘——你的老长官?”
林安点头:“是的,长官。”
魏德迈微微颔首,似乎在回忆:“我这次去印度,他也是我的下属之一。你怎么看他?”
林安微微一顿,随即放下笔,抬眼看向魏德迈,语气平稳而坚定:“廖将军是一个战术优秀、重视新技术、同时极其重视总结与教育的指挥官。”
她停顿了一下,随即举例道:“前年,军训部检阅时,曾评第五军为国军第一,而廖将军的新22师,则是第五军之最。”
魏德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
林安继续道:“斯瓦阻击战时,新22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阻击了12天,迟滞日军攻势,超额完成任务。廖将军的部队不仅表现出色,而且在战后总结了日军的战术特点,提出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她顿了顿,指了指手中的小册子:“这本《森林作战法》,就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经验总结的体现。”
魏德迈略微思索了一瞬,目光微微闪动,示意她继续。
林安嘴角微微一弯,继续道:“他还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引入。例如,FAC战术,最初在军中并未得到重视,但他是最早支持我学习并实践这套战术的指挥官之一。他清楚未来战场需要空地协同作战,并不排斥新的战术思维,而是愿意尝试、应用,并总结出最适合中国军队的方式。”
她说得客观,语气从容,既无溢美之词,也没有刻意拔高,但每个例子都展现出廖耀湘在战术上的优秀。
魏德迈听完,沉思片刻,随即露出一丝饶有兴味的笑意,眉梢微微一挑:“那我的期望值可就高了。”
他似笑非笑:“希望这位廖师长,真如你所说的那样优秀。”
林安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道:“长官可以拭目以待。”
————————————
(以下仍然是对缅甸战役的讨论,可能会太长,也是之前跟杜聿明、陈纳德讨论过的内容,但是要给魏德迈留下印象,必须说这么长。读过前文的读者可以跳过。)
【魏德迈之问:缅甸战役】
魏德迈又微微挑眉,目光饶有兴味地看着眼前的年轻军官:“林中校,你既然对丛林战术有兴趣,应该对缅甸战役也有不少了解吧?”
林安合上书,抬头看了他一眼,目光沉稳:“缅甸战役,长官指的是哪一部分?仰光之战,还是滇缅公路的撤退?”
魏德迈轻轻一笑,话锋一转:“你对这场战役怎么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林安几乎想要轻轻叹息——杜聿明长官,这道题您一周前才刚考过我,现在又拿出来用了。
她抬起头,语气不疾不徐:“长官,您想听的是前线战术问题,还是更高层面的决策失误?”
魏德迈微微挑眉,似乎对她的直接反问并不意外,饶有兴趣地答道:“两者皆可。”
林安稍作停顿,缓缓开口:“前线的失败,从战术上来看,是兵力误判、机动不足和后勤崩溃的综合结果。但归根结底,这是一次‘不该打的战役’。”
魏德迈眯了眯眼:“不该打?”
林安沉稳地翻开笔记本,在纸上快速勾勒出缅甸地图:“同古战役时,我们错误地判断日军仅有两个师团,认为12万远征军可以取得优势。然而,在仁安羌,我们遭遇了第33师团,这意味着日军至少有三个师团。到了腊戍,我们又发现第56师团的存在。最终,缅甸战场上的日军实际达到了六个师团,而我们不仅无法扩充兵力,后勤也难以为继。”
她停顿了一下,抬眼望向魏德迈,目光坚定:“没有空中优势,没有稳固的后勤,没有足够的战斗力,而敌人比我们最初估计的多了一倍,您认为这场仗还有胜算吗?”
机舱内引擎的轰鸣声低沉而持续,原本零星的交谈声逐渐安静了下来。
最先注意到谈话的人是黄仁霖。他本来正与董显光小声讨论宣传材料的措辞,余光瞥见魏德迈少见地停下巡视,专门坐到林安身旁,不禁多看了一眼。
紧接着,魏道明也察觉到了这微妙的气氛变化。他放下手中的文件,侧头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地听着。
不知何时,连宋美龄也抬起了眼,目光淡淡地扫了过来。
魏德迈轻轻挑眉,意味深长地看着她,并未作声。
林安继续道:“无论是同古、曼德勒,还是腊戍,我们如何调整战术,问题的根源都不在那里,而是在于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没有胜算。我们入缅的目的是‘保卫滇缅公路’,但现实是,我们根本没有能力真正守住这条补给线。”
“国军入缅的五个军,后勤严重不足。美军通过驼峰航线每月仅能空运5000吨物资,连整个中国战区的基本补给都远远不够。第五军是装备最好的部队,但他们所获得的美援,也不过是16门75毫米榴弹炮和6门山炮。”
良久,他终于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深思:“那么,如果再让你选择一次,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林安语气平稳:“如果当时我们就知道日军的真实兵力,最好的选择——不是硬拼,而是更早撤退,利用丛林战术在滇西一线展开长期防御战,而不是在开阔地带与日军决战。”
她顿了顿,补充道:“但如果要真正改变战局,我们不需要一场战术上的胜利,而需要更多的装备、后勤补给和空中支援。”
她的语气不急不缓:“我们争取的,从来不只是‘更多’美援,而是‘有或无’的问题。”
空气中的气氛更加凝重。
宋美龄静静地看着她,目光微不可察地变化了一瞬。
魏道明指尖轻敲着桌面,似乎若有所思。
董显光本想开口,但最终选择了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