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战略和战术布置才是决定战争形势的关键,个人英雄主义并无作用。这话对,也不对。当两军已经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真正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战场上的每一支小队、每一个连、每一个营的硬拼硬打。
如果腊戍的守军能坚持哪怕十二个小时不溃退,第五军就能有更多的时间调整战线;
如果林安能深入前线,在日军合围圈内精准引导空袭,就能极大缓解新22师的撤退压力;
如果飞虎队能顶住日军的空中优势,抓住战机,就能让日军的火力部署彻底失效。
而与此同时,宋希濂部的急行军和进攻,和近卫师团即将像两把钢刀一样对撞在腊戍与南坎之间的滇缅公路上。
———————————————————
1942年7月2日,拂晓前,腊戍战区
腊戍城内,炮声不断。日军的进攻已经持续了四个小时,火炮、步兵、装甲部队正向城内逼近。
新38师在腊戍的留守部队仅有不到两千人,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拖延时间,哪怕能多撑半天,都能为友军的撤退赢得时间。
孙立人已经带着主力向西北山地撤退,而腊戍的留守部队,则由章中正团长指挥。这位黄埔五期的团长,知道自己这支残部的结局——他们要么战死,要么被俘,但他们必须在城破之前,拖住日军。
“告诉兄弟们,死战不退!”章中正用步枪指着城门,“只要我们还在,这里就不是日本人的!”
战壕里,士兵们咬紧牙关,机枪阵地已经完全暴露,但他们依然在拼命向前扫射,一名士兵被日军狙击手一枪爆头,尸体扑倒在战壕里,鲜血溅在同伴的脸上,但没有人停下。战场上没有任何废话,只有血肉相搏的搏杀。
———————————————————
同一时间,新22师前线,日军包围圈内
林安趴在一片灌木丛中,耳机里传来摩根上尉的声音:“Ice,听得见吗?你的位置太靠前了,快撤回来!”摩根的声音透着焦急,他知道林安的无线电呼叫让她暴露在日军的电台监听里,而在这个战场上,FAC如果被日军锁定,就是死路一条。
可林安没有时间撤退。她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日军的炮兵阵地正在调整射角,对准新22师的撤退路线。如果不在三分钟内摧毁这个炮兵阵地,新22师可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飞虎一号,这里是雪松,坐标L-42-36-9,请求立刻进行火力打击,高爆弹覆盖射击,完毕!”她语速极快,语气坚定,手指在地图上紧紧摁住目标点。她能听见远处日军的呐喊声,他们正在靠近,她没有时间再去考虑自己的安全。
无线电里沉默了一秒,然后摩根沉声道:“收到,Ice,目标锁定,T-minus 90秒投弹。”
90秒。
她的呼吸微微急促,紧紧贴着地面。她知道,这90秒是生死之距。如果她现在移动,日军可能发现她,如果不动,炮击的落点可能会就在她所在的这片丛林里。
———————————————————
南坎—腊戍之间,滇缅公路战场
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下的71军已经急行军超过12个小时,士兵们的军靴踩在被日军炮火轰得坑洼的公路上,脸上满是汗水和灰尘。前方不远处,与日军试图包抄合围新38师的近卫师团正面相撞。狭路相逢、勇者胜。
“命令第八十七师,正面迎战!第八十八师绕侧翼,必须顶住!”宋希濂命令。
这一战,已经无法回头。如果他们顶不住,腊戍的守军和新38师都将被吞噬,整个缅北战局将彻底崩溃。
———————————————————
1942年7月2日,八莫—腊戍—南坎战线
杜聿明站在八莫的指挥部里,沉默地盯着地图,眉头紧锁。他已经在滇缅战场上鏖战了数月,可如今,这张战场地图上的局势,比任何时候都让他感到无力。
日本人已经投入了近卫师团、第48师团两支整补满编的部队,合流正在猛攻腊戍和南坎,试图围歼新38师,而第18师团和56师团正在围攻新22师,并试图突破八莫的防线,将第五军彻底歼灭在缅北的丛林里。还有第33和55两个师团,即将展开。
这一切,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
局势已经明了:中国军队已经无力阻止日军的推进,唯一的选择,只有撤退。
但问题是,怎么撤?
撤退,不是国军的特长。以往的撤退战,最好的结局是丢下重武器、组织溃散后逃回国内,最坏的结局是全军覆没。现在,杜聿明手上的兵力仍然可观——第五军直属部队尚在,装甲团、重炮营依旧可用,第200师、96师仍驻扎在密□□,第66军位于南坎以东,而第11集团军正在全速南下接应新38师。
但这些兵力,不可能反击了。他能做的,是尽可能组织有序撤退,避免整支军队的瓦解。
这将是他最严峻的考验。
南坎的防线岌岌可危,第66军驻守在这里,但他们的位置非常危险——如果日军选择从腊戍突破,而不是直接围攻八莫,那么南坎将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一旦南坎失守,整条滇缅公路的侧翼就彻底暴露,连密□□都无法保全。
第66军的张轸已经连续发出三封电报,向杜聿明紧急求援,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时增援,他们很可能会被日军吞噬在丛林之中。
但杜聿明根本无力救援。
他只能让第66军死守南坎,尽可能拖住日军,争取时间。
孙立人的新38师,在腊戍已经被死死咬住。日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涌来,而孙立人的撤退路线正在被日军步步封锁。
—————————————————————
在八莫,傅宗良的团已经被围困超过十个小时,他的部队几乎是拼着最后一口气在战斗。
廖耀湘已经尽最大努力向杜聿明申请支援,但杜聿明能调动的,只有第五军直属部队的三个团、一个装甲团、一个重炮营,而这些部队本来就是八莫防线的最后屏障。如果投入援救傅宗良,就意味着八莫可能提前崩溃。
杜聿明的命令下得很快:“告诉傅宗良——再顶六个小时!”
但所有人都知道,傅宗良的部队,恐怕连两个小时都撑不住了。
此时此刻,林安的处境更加危险。
她还被困在日军的炮火范围之内,日军的一个小分队已经摸到了她所在的丛林,她必须想办法逃脱,否则她不仅会丢掉自己的性命,整个空地协同体系也会崩溃。
无线电里传来摩根的声音:“Ice,赶紧撤!日军已经发现你了!”
但林安没有撤退的路线。她的身后,是被日军切割开的密林,前方,是新22师的残存部队。如果她选择撤退,很可能被日军狙击手发现,直接被射杀。
她唯一能做的,是找到一处合适的掩体,尽可能撑住,直到飞虎队能够提供掩护。
“摩根,能给我争取点时间吗?”她的声音里透着紧张,但依旧冷静。
无线电沉默了一秒,然后摩根咬牙道:“Ice,咬住了,等着。”
这场战役,胜负已分。
日军拥有更强的兵力、更快的机动能力、更强的后勤支援,他们已经在缅甸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
中国军队只能选择撤退,但如何撤退,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存有生力量,才是杜聿明最大的挑战。
孙立人的新38师,能否保持组织性,不会被日军在撤退途中击溃?傅宗良的残部,能否撑住最后的防线,不让八莫提前崩溃?第11集团军的驰援,能否顶住日军的合围,不让整支部队被吞噬?
胜负已分,但这场战役的走向,仍未完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