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和天幕中心情同步一样耿耿于怀的胤誐。
弘暄不介意儿子换个姓氏,但胤誐很介意孙子换个姓氏。此刻,他正攥着弘暄的敦敦教诲:“儿子,你跟阿玛保证,我大孙子一定要姓爱新觉罗。”
看着眼神执拗的胤誐,弘暄懒得跟胤誐分析现实早就改变了,就皇玛法的性子,这辈子他未必还能娶郑氏。
可惜吗?自然是可惜的——
一见钟情都源于见色起意,单纯的画像,弘暄欣赏昭睿皇后的容颜,但还不至于情根深种。
弘暄清楚的明白,那是昭武帝的人生,却不是他弘暄的人生,历史早就不一样了。他应付般点头应允,至于后期如何做,那就再说了。就算未来违背,那也不过是善意的谎言而已。
不过,弘暄想的没错——
郑氏在南洋的势力难不成还能比得过大清的扶持不成?
天幕中天作之合的佳侣,如今,还能不能在一起,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皇帝迟迟不曾发作,不过是弘暄还是垂鬓小儿,他的婚事暂且不急。天幕是天幕,现实是现实,和糊涂儿子胤誐不一样,他分得很清楚。
因此,哪怕听到赵睿皇后是郑家后人,他也不曾说什么。
【众所周知,昭睿皇后是郑成功的子孙,虽然不是嫡系一脉,却是实打实的郑家后人。
而郑家和爱新觉罗家的关系,可谓一言难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降清后被凌迟处死,后大清□□后,郑氏一脉的后人的待遇也并不好。而孙子郑克塽投降后,家族被举家迁至北京,生活困窘,郑克塽及其后人曾多次请求大清归还被侵占的祖产,却不了了之,反而因地方官的阻挠导致家族进一步贫困。
这样的关系,昭睿皇后能和昭武帝在一起也真的很神奇。】
怎么说呢?
昭睿皇后郑胜男是郑成功的后代,意外又不那么意外。
虽说之前郑氏后人已经尽数迁至京城,但以郑家在海上的势力,有漏网之鱼也很正常。
对于在京的郑氏子孙而言,那就是纯纯的惊喜了。
正如天幕所言,郑氏在京东日子并不好过,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卸磨杀驴也不至于这么急。昭睿皇后出自自家,就算历史改变,有南洋郑氏的势力在那里,有这层关系在,在京的郑氏都要好过的多。
老迈的郑克塽急忙着人取来族谱,开始对着族谱翻阅研究,到底是爷爷的哪一脉子孙侥幸逃了出去。台湾被攻克后,是降是逃,家族本就意见不一,郑氏本就以海起家,也许真的会有郑氏子孙在南洋经营生活。
但翻来翻去,还是一无所获。
最终,想起东宁之变时被绞死的长兄郑克臧,想起怀孕自杀的大嫂陈氏,为母则刚,那个女人真的会不管不顾的为兄长殉情而死吗?大嫂可是自小被陈先生作男儿教养,她身前身后之事更是她亲哥陈梦球一手包办,那……会不会、会不会南洋一脉是大哥的后人?
……
昭睿皇后的出身,对郑家、对皇家有影响,对天下的汉人影响更大。
满汉不婚,这是清朝的铁律。
昭睿皇后是实打实的汉人,一众汉臣官绅对此乐见其成。这倒不是他们缅怀前朝,而是清廷说是满汉一家,但自始至终,汉人都要低上满人一头。有一个汉人皇后,汉人的处境会好很多。
更何况,昭睿皇后还是郑成功的后人,这对于缅怀前朝的遗老们也是一种心灵慰藉。再说了,天幕里的一对璧人男才女貌,可谓天作之合,都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对于昭武帝和昭睿皇后的婚姻大家自然都乐见其成。
只是,昭武帝和昭睿皇后,真的能如天幕一般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想起昭武帝,想起昭睿皇后,张廷玉目光复杂,也许汉臣也不是不能动一动。
就如张廷玉所思,曾经阻碍郑家拿回祖产的一众汉人官僚中有那么一两个已经开始在心里谋划还回郑家祖产交好郑家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有大局观的。总有些人目光短浅,吃到嘴里的利益,也不是那么容易吐出来的。有一位汉人皇后,对弥合满汉作用显著,但对一家一姓来说,这种落不到实处的好处,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汉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昭睿皇后的丈夫相当于赘婿,天幕上那是没办法,如今,当着全天下,皇家总不会还愿意昭武帝去当这个赘婿吧?未来昭武大帝的妻子,还是很值得谋划一番的。
借着弘暄的婚姻,满汉的博弈,于无声处悄然发生。
……
郑成功的后人?
姓郑的人太多不好查,范围缩小,那就很好锁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