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在该开口的时候开口:“大伯,弘历喜欢哥哥,我们是兄弟,才不会像大伯说得那样对哥哥不利呢?”
但弘历这话说得不对吗?
对,怎么不对,简直太对了,但也太刻意了。
兄弟之情,有时候还真不如共同利益来得放心,更何况他们还是堂兄弟。
好像他们这些做叔伯的不是兄弟是的,要他们来说,越是兄弟,斗得才越狠。
事情是这个事情,弘历还小,作为弘历的阿玛,胤禛也不得不说些什么:“大哥,他们还是孩子呢——”
胤禛不说什么还好 ,一开口胤禟就讽刺了回去 :“对,孩子的你为一条狗剪了爷的辫儿,孩子才会更记仇,孩子长大后报复的才更狠。”
‘塞斯黑’算是胤禟过不去的槛了。
在胤禟心中,他当然比一条狗重要,但在胤禛心中,朝夕相处的小狗被欺负,谁重要还用说吗?
但狗更重要,这话也就心里想想就是了,说肯定是不能说出来的。当年受罚的是胤禛,就很能证明事情对错了。
这不,剪辫事件参与者之一的胤誐立马同仇敌忾:“就是,就是——”
被九伯拉着科普过和胤禛恩怨,让自己小心警惕防范四伯,又知道事情来龙去脉的弘暄很难昧着良心承认在这件事上当年熊孩子一个的阿玛和九伯做得对。
自己小时候什么模样,真是一点没数。
一边是一见面就往自己手里塞大把银子的九伯,一边是一见弘暄就各种数落自己的四伯,弘暄的心就很难不偏,他打圆场:“四伯,您别生气,你也知道九伯只是对我关系过度。”
胤禩:“就是,四哥,别跟九弟一般见识。”
这边劝着呢,那边胤禟‘哼’的一声,他的不满那是连掩饰都不加掩饰。
这种冲突,就不是小小的弘历能参与的了了。
胤祯:“四哥,你大度点儿,别跟九哥一般见识。”
胤祺:“差不多行了,四哥早就知道错了。”
还有看热闹幸灾乐祸的胤祉:“老四你可真不受人待见——”
……
偏架拉得明明白白,事情向着一个奇怪的方向去了——
对于一众儿子的眉眼官司,康熙那是见怪不怪。
从胤礽挑拨离间开始,上首抱着弘历认字的康熙帝听得明明白白,但他就跟聋了似的,什么也没有说。又不是第一次见,康熙都懒得处理。反正,他们又不敢当着他这个皇帝的面打起来。
弘暄和弘历,昭武帝和乾隆帝,到底该如何安排,康熙自己也未曾理清。神迹中的乾隆帝确实固执己见,但你要说乾隆帝是错的,那也不至于,满汉之别的看法,应该说乾隆帝的看法才符合康熙帝想法,也符合满洲八旗的想法。
是,天幕从基因、从遗传上证明了满汉根本没有区别,但在文化认同上,又真的没有区别吗?
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短短半个月时间,连海外探查的船只还不曾启航,想改变还是很难的。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昭武帝最终海外建国建立了偌大帝国,但有勇气去海外闯荡的人依旧不多,这又不是日本,还有巨大利益可图。海外原住民的生活,天幕又不是不曾展示,刀耕火种,蛮夷落后,和华夏隔着汪洋大海,此一去跟流放又有什么区别。
正如岭南的繁华不是朝夕可成的,蛮荒之地的印象也不是那么好改的。那么一大片土地,心动自然心动,但有勇气付诸实践的,终归还是廖廖。
弘暄从利益的角度剖析,自然令人信服,但一众阿哥们是否信服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而臣子们如何站队,更是连皇帝都管不了的事情。
还是那回事儿,利益不同——
你就说第一期被圈的那些皇子们愿不愿意雍王一系上位吧!
还有就是,凭什么这大清江山要固执己见的乾隆帝继位?一众叔伯认同弘暄,那是因为弘暄是未来的圣皇,那弘历凭什么让他们认可?
如此种种,都是问题所在。但这些问题,也并非不可协调,可是有些事情,不是可不可以协调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妥协的问题。
天幕的存在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的,仅仅半个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天幕再次猝不及防出现了——
从小太监进来禀告,到抬步外出,也不过短短数息时间,令古代人看不懂的车水马龙过后,眼前又是熟悉又陌生的打招呼声:
【大家好,我是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非专业博主爱新觉罗·钱鑫。
感谢大家对我上期视频讲解的斧正,这一期也希望亲们在视频结束后踊跃发言,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还是那句话,要是沾染了大家智慧的毕业论文一下子能通过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