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别的,满汉之别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山。
天幕中的美好如泡沫般遥不可及,但天幕上的后世人却将这遥不可及的事情变作了现实。
【华夏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争,由此无意间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交融,但只有昭武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属于官方鼎力支持。
肯定会有人反对我这一说法,大家会说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都会进行汉化,这难道不属于官方鼎力支持吗?
真要说起来,契丹也好,金人也好,蒙元也好,满清也好,或主动、或被动,为了统治,又有谁不曾进行过汉化?
但他们这些作为和昭武大融合真的一样吗?】
{胡夏(匈奴)、成汉(巴氐族)、前赵(匈奴族)、后赵(羯族)、前秦(氐族)、后秦(羌族)、西秦(鲜卑族)、 前燕(鲜卑族)、后燕(鲜卑族)、南燕(鲜卑族)、北燕(高句丽族)、后凉(氐族)、南凉(鲜卑族)、北魏(鲜卑族)、东魏(鲜卑族)、西魏(鲜卑族)、北齐(鲜卑族)、 北周(鲜卑族)、 后唐(沙陀族)、 后晋(沙陀族)、 后汉(沙陀族)、吐蕃(吐蕃族)、 南诏(哀牢)、大理国(白族为主)、辽朝(契丹族)、 北辽(契丹族)、 西辽(契丹族)、东辽(契丹族)、 后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大金(女真族)、元朝(蒙古族)、 北元(蒙古族)、清朝(满族),一个个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又落幕,或割据,或一统,哪怕有些民族早就融合尽了汉族当中,但他们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来永恒的传说。}
这段话,配合着少数民族政权的起起伏伏,挺考验上至皇帝、下至旗民的满族人民的心态的。想想天幕作解说的那个连满语都不会说的后代子孙,看着那些历史上消亡的民族,各种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现如今,姓宇文的,姓慕容的,姓拓跋的,谁还会说他们曾经民族的语言?
他们早都是汉人了啊——
天幕中的大清也最终消亡,那么,等待满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朝代的崛起又落幕,哪怕昭武帝是天幕称赞的圣君,也不妨碍康熙皇帝对大清江山的担忧。
天幕的问题,康熙帝根本无暇去考虑,历史书记载的明明白白的事情,直到神迹总结展示,才知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原来还曾经出现过这么多少数民族政权。
康熙皇帝本人是熟读史书的,满清的政策制定有很多也是参考大金和大元的的历史教训。但是看到这一个个政权崛起又崩塌的场景,他这才觉得,他对这方面理解还是少的可怜。只参考金和元,还远远不够。
不止满人吃惊,汉人也很吃惊,不总结不知道,原来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这么多少数民族政权。
【显而易见的,他们的做法和昭武帝的做法有着显著的区别。
法理上,政策上,乃至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上,昭武帝都做得都做得无可挑剔。要知道,从昭武帝时代开始,破坏民族团结,作出歧视其他民族的事情,是要罚款刑拘的。
而其他朝代呢?
汉王朝统治时,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而少数民族政权下,汉族难免遭到打压。从根本上,从来不存在平等。虽说,昭武帝的做法也是为了统治需要,但昭武帝的做法和其他人相比那是高下立判。
对于东洲原住民来说,一边是把他们不当人的欧罗巴人,一边是对自己一视同仁的的同胞兄弟,你是东洲土著人,你怎么选?
拿脚选都知道应该选昭武帝,选择重回华夏文明怀抱。
都是爱新觉罗,本土的老祖宗们就赶不上东洲王室了。
搞了一通八旗制度,前期征战算是利大于弊,但后期除了加深满汉矛盾,八旗自己也糜烂不堪,还有什么作用?祖宗加法不是这么用的,看看东洲王室,要与时俱进啊!
再说了,满洲人认女真人作为祖宗,认对祖宗了吗?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现代满族的常染色体与华北汉族几乎完全重合,表明两者在基因层面没有显著差异。大规模基因检测显示,满族的血统主要源自古代汉族后裔,而非传统认为的女真或蒙古血统。 ?
这也是正常的,满族直接来源于明末清初形成的满洲区域共同体 。“满洲”不仅仅由女真人组成,还有相当数量的汉人、蒙古人、锡伯人和朝鲜人等。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互相影响,渐渐融合成为一体。
满族认女真人当祖宗,就和汉人族谱攀附一个道理,都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用的。】
尽管按照族谱追溯,爱新觉罗往上追溯可以到猛哥帖木儿。但话又说回来,连契丹皇族耶律氏都被证明是周天子的后代,博尔济吉特氏往上追溯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但谁知道作为明朝军户的猛哥帖木儿往上追溯能追溯到哪里呢?
继蒙古族震惊之后,满洲八旗,最正统的那部分满洲人也不说话了。神迹没有说之前,高高在上的满洲勋贵还怀有侥幸心里,但现在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大哥莫笑二哥,原来所有民族往上追溯最终都是一家人。
【昭武帝和乾隆帝曾经就满汉之别做过通信讨论,虽然祖宗规矩满汉不婚,但不是没有可以钻空子操作的余地。完全可以将旗籍作为一种奖励,所有有功于国的人都可以赐予旗籍,人为的扩大旗人范围,消弥满汉矛盾。
只是,保守的清王朝统治者不予理会,最终,昭武帝作出的预言一一成真,实在令人惋惜。】
{一封封信笺飞速从众人眼前飘过,最终定格在乾隆皇帝对昭武帝的驳斥上。
人为扩大旗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