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穿越三国之汉魏风骨 > 第76章 柳城枯叶黄

第76章 柳城枯叶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痕迹,簌簌的落叶声仿佛在为世人讲述着一段千年前的故事,那是一个不需任何谎言粉饰的传奇……

郭嘉,字奉孝,在很多人眼里,是那个时代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他没有诸葛孔明那般声名赫赫,却有其料事如神的本领;没有关云长那般万人敬仰,却有其赤胆忠心的品格;没有周瑜那般儒将英姿,却有其风流潇洒的个性。

其人如此鲜为人知,却是乱世尘烟中走出的鬼才,一生短暂而尽显风彩。

郭嘉身世简单,没有豪族荫庇,却目光长远,一直奉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原则,年少便怀鸿鹄大志,勤奋求学。汉末董卓作乱,天下将倾,郭嘉不过弱冠之龄,却决心隐居治学,暗中结交当世英杰,不与俗世接壤,只为他日一鸣惊人,达成扶济苍生的夙愿。

他说,智者善选于明主。

二十七岁那年,郭嘉受同乡荀彧推荐,从袁绍帐下投奔曹操帐下。时人眼中,曹操比于袁绍,名微而势寡。郭嘉却独具慧眼,毅然指出袁绍“多谋而寡决”的致命弱点,曹郭二人见面后,曹操更是高兴地说“使我成大事者,必是此人”,而郭嘉也认定曹操就是他的明主。郭嘉知道,未来的霸主非胸怀大志的曹操莫属!

投奔曹营,得操赏识,官拜军祭酒。郭嘉随其主南征北战,辅佐在曹操身边屡献奇计,犹如春秋之范蠡,西汉之陈平。拂袖沙场敌寇莫剩,可谓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在南征吕布时献计掘泗水之流水淹下邳,使得“战神”犹如瓮中之鳖,束手就擒。

他又善于分析时局利害,料事如神。“江东小霸王” 孙策一统江南之际欲袭曹操后方许昌。众人听了皆惊恐万分,唯有郭嘉冷静地说:“孙策为人轻率,即便领有百万军队,也不过是孤身一人来到中原罢了。若他的仇家暗伏刺客,他必定会死于匹夫之手。”果然,不久后,就传来孙策在渡江时被许贡的宾客派刺客箭杀的消息。

郭嘉还深谙心战斗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每每在重要关头发挥作用。官渡大战序幕拉开之际,许都人心惶惶,关键时刻他提出“十胜十败”,见解独特,极大鼓舞了曹操必胜的决心;北征乌丸,他力排众议,建议追剿袁氏兄弟,又一次精准地分析刘表和刘备两人的性格特征,鼓动曹操发兵。

郭嘉才智之“鬼”,在其料敌心性与揣摩时局,犹如鬼神,而风流潇洒更是其人独特之处。

他为人放荡不羁,与曹操关系亲密,轻视礼教。“建安七子” 之一的陈琳曾非议郭嘉行为不检,但他依旧神情自若,毫不计较,这使得曹操愈发敬重他来。

与流芳千古的诸葛亮相似,郭嘉也是鞠躬尽瘁,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曹魏大业。可怜天妒英才,年仅三十余岁便病逝于北伐乌丸途中,演义中更有遗计定辽东的感人情节。

鬼才虽逝去了,其日月可鉴的辉煌事迹却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他虽如一颗划破苍弯的流星,转瞬即逝,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扉页熠熠生辉。

……

秋叶在车外簌簌地飞舞,崔缨声情并茂的朗读,伴随着笑声,萦绕在车厢内。郭嘉掩袖笑得胡子一抖一抖,时而还剧烈咳嗽起来。

世间有许多难以意料的事,就像崔缨永远想象不到,人死之后也许还有来生。就像前世十四岁的崔缨,在中学校报发表这篇《天生鬼才郭奉孝》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竟可以亲口念给里面的主角听。

车外仍挂着那只熟悉的铃铛,车前远远隔着统军铁骑,一身戎装的曹植正和徐晃并肩同行。

“那时候,不分‘琳’、‘群’,这是陈琳被我黑得最惨的一次。”崔缨不好意思地笑道。

郭嘉闭着眼小憩,却抿嘴笑了。

“奉孝先生,缨儿来自两千年后,不太会作诗,这有一首我试着写的古体,我想念给您听。”

“好。”

《题为奉孝汉白玉石塑》

晨曙辉落含愁睇,暮云忽逢紫霞披。

白露仿佛昨夜泪,青苔却似旧时衣。

高山枯枝危崖断,绿萝丛卧岫岚溪。

虎狼觅我仰鼻息,十年冷暖饱尝饥。

先生斫松作绮琴,徽音入我怀袍襟。

霜雪魂飞琉璃魄,清风吹摇明月心。

遥知古贤君怜意,簌声悲泣楸叶林。

携手函关牛车去,幽谷深山空足音。

“先生,如果有下辈子,请一定带我离开中原。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要留我一个人,凋零在梦里。”

……

时光似流沙,以肉眼见可见的速度流逝在指缝间。

是夜,秋月暗淡,风急云浓。

军师祭酒帐内。

郭嘉独自鹤立于下阶,目光穿过帐门,望向天边,崔缨则在上阶侧案执笔轻书。

郭嘉手提酒杯,久驻良久,忽而惆怅不已,于帐内踱步徘徊,念念有词。

酒杯在他手中晃悠,人儿也跟着摇晃,念辞却清朗明晰: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

座中何人

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

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

北征以来,曹军虽然大获全胜,但仍不免有许多将士折损。或死于敌虏刀下,或病死在行军途中。而郭嘉,也注定是那牺牲在征途中的一员,一首乐府古辞,既是他为北疆战士念起的一首咏怀歌,亦是他为自己唱响的悼亡挽歌。

崔缨出神地写着笔下的诗句,连郭嘉靠近都不曾察觉。

“缨儿所写何诗?”

“《燕歌行》,唐朝一位叫高适的将军写的。先生你看,首尾数句与今时战争,是否及其贴近?”

郭嘉振起绢布,细细地看,轻声地读: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自古战争无情,多少中原儿郎,背井离乡,远戍边塞,就此捐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崔缨徘徊阶下,慨然道。

“谁不希冀和平?和平亦难求。国不强则家不宁,纵然是在二十一世纪,也仍旧各种纷争,世界仍旧不曾停息战火。先生你知道吗,其实,在后世,也并不乏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在一千八百年后的中国,仍有大批忘我牺牲的一线医护人员、扶贫干部、民警同志、山村教师……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郭嘉听了她的话,颇有动容之色,他放下抄着《燕歌行》的绢布,拂袖转身,负手而立,又寂寞地吟咏起古歌来: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

郭嘉的病愈演愈烈,比先前去柳城途中时还要严重,每日不但咯痰、咯血,还水米不进,连夜高烧不退,大军就此停驻下来。

营地犹在塞外。曹操大军将至临渝,绝无回军之可能,于是曹操派来问病的信骑一个接一个,郭嘉却每每强作康健,喝令信骑传讯早归,务必使曹操继续前军,不可回头。

郭嘉在榻上人事不省。

崔缨亦浑浑噩噩,夜不成寐,日日守在他身侧,把头埋进臂弯里梦游。她每日端持盥洗盆进出帐中,替郭嘉擦拭额间汗,明明眼睛酸得厉害,却要忍着不哭,只敢掀帷出帐,偷偷抹干眼泪。

“喂——”身后忽然响起曹植的叫唤声。

崔缨凝了凝眼眶中的泪,站着不动,也不回头。

“郭祭酒只怕时日无多了,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崔缨知道曹植的话并无恶意,可这几个月,曹植几乎没有跟自己说过话,也对郭嘉的病不闻不问,只穿着铁甲横行在军营里。这些,都让崔缨只感受到人情的风凉。

“曹子建!”崔缨赫然转身,双目与他直直相对,“这世上单你一人见多了生死么?”

曹植语塞,用复杂的眼神盯着崔缨,顷刻,忽又道:

“再问一次,你为何,选郭嘉为师?你——”

语未终了,崔缨便接上他的话:“你管得着么?”

等她正要转身离去时,曹植却莫名其妙笑了起来。

他俩就这样在风中对峙着。

曹植穿着黑甲,戴起盔帽的样子,真的很好看。

可崔缨从未想过,有一日,竟以仇敌的心态面对曹植。

他不欠她什么,她也不讨厌他这人,只是憎恨跟他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恨不得即刻将他得罪一番,跟他结下梁子,让这个人对她越讨厌越好。兴许这样,“曹植”二字就可以慢慢淡出她的世界,他年远走江湖,或留驻庙堂时,就可落个清净,不必承受太多痛苦的负担。

人的幼稚思维,从不以年龄界定。

后来崔缨才明白,她到底第一步就走错了,从邺水河边初遇那时起,就注定解不开今生的情缘死结了。

“公子植,我且问你,在你高贵的眼里,郭祭酒病重,跟其他谋士病重,是一样的份量吗?”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曹植不以为意地说道。

“可郭祭酒是我拜的先生。”

“世无不死之人,我替你觉着遗憾的同时,也劝你把生死看轻些。”

“好好……如此这般,便是我当初错付了心……”

崔缨目光黯了下去,头也不回地走了。

太阳落下沙丘,将两人重叠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只因为背向离开,她的影子也渐渐脱离了他的影子。

……

今夜,只有一轮如钩弦月悬在天边,还在云雾中被风吹散了华光。可秋夜里的星星,却极其地明亮,它们漫天闪烁着光芒,仿佛要将整个夜空照亮。

崔缨凝神遥望,恍恍惚惚,若见一道深蓝的光,自西南流向东北。

再一眨眼,却什么也见不着了。

她怅惘地掀帷入帐,习惯性地撑起微笑,踱步到榻前,将手臂搭在床沿,将头枕在手臂上,对着那个昏迷不醒的人儿,自言自语。

“奉孝,你知道为什么,每当天上挂满星辰时,月亮却如此暗淡;可当满月时,星星却都藏起来不见了吗?

“哈哈,我跟你讲,那是因为月亮反射的是太阳的光,而来自遥远星球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特别是当满月时,在月光的反衬下,更显得阴暗不明了……

“你别看星星那么亮,其实它们离我们很远,星星的光是不会变的,月却有阴晴圆缺,正如人有旦夕祸福……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满月和繁星也不可兼得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