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赵太医,让小娃娃重华有了吃肉的权力。虽然只能吃鸡肉蓉,但聊胜于无嘛。
=====
段氏兄弟回来了,献俘仪式也举行完了,祭告太庙的活动近在眼前。
重华再次见到了嬴高,还有奉命来给嬴高复诊的太医赵集。
或许是因为上次被坑的事,也或许是因赵老太医的旧事心虚,看见赵集,嬴高的眼神竟然下意识闪躲了一下。
倒是赵集这一次非常安分守礼,从头到尾都低眉顺眼地给他看伤口,看完之后也没再说一句看病之外的话。
根据赵太医的医学论断,嬴高的伤还需要继续敷药,但抱孩子完成祭祀大典却已经无碍了。
天子直接拍板:“既然如此,后天的祭告大典,就由宗人府丞抱三皇子行礼。”
“是,陛下。”嬴高应得极为麻溜,还对重华露出了一个见牙不见眼的笑容。
重华也不忍心再折腾人家了,也给面子地回了一个甜滋滋的笑容,两湾浅浅的梨涡在肉乎乎的脸颊上若隐若现。
祭告大典很顺利,因为所有的不顺利都在祭祀之前,被天子在朝堂上摆平了。
礼部和太常寺呈上的第三版方案,文武百官和诸位皇子全都安排到了最平稳的地方,本以为天子再没什么不满意了。
可结果却是:礼部、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都有官员受了牵连,罚奉的罚奉、降职的降职、调任地方的调任地方。
从车马到敬献祖先的牺牲,从天子登台后的步数到皇子们行礼的次数……
被天子挑出来的,全都是模棱两可的细节。不管礼部和太常寺怎么安排,只要天子不乐意,就可以指着说是错的。
哪怕下一次全按天子这一次的指点来,下一次天子还能在同样的地方指着说他们错。
没办法,掌握着天下大半兵权、把握着整个京城的皇帝,就是这么硬气。
——这是在朝臣们想要反抗时,被礼部侍郎和太常寺卿小心翼翼点出来的事实。
——诸位,时代变了,天子已经不是十六岁的孩子了。十多年的磨砺,已经让他有了威临天下的资本。
于是,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空出来的那些位置,也迅速被天子从其余五部四寺中扒拉出来的人填满了。
原吏部右侍郎调任礼部左侍郎,本朝以左为尊,也算是小升半阶。且礼部尚书年纪不小了,说不定熬几年就能直接做一部天官了。
吏部稽勋司郎中调任太常寺做了少卿,户部内承运司郎中调任太仆寺做了正卿,户部左侍郎调任鸿胪寺做了正卿。
河南布政使调入吏部做了右侍郎,湖州通判调入户部做了郎中。另有延平府知府、临江府知府、贵州司镇抚使、施州司镇抚使等相继被调入京,分派入六部任职。
这些人看起来天南海北,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可自从这些人入京之后,天子下发的政令却更加通畅了。
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这些都是忠于天子的人手。
这位少年践祚的天子,用了十年时间,不动声色地培养出了这么多的人手,且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直接受到牵连的官员固然惊颤,那些没有波及到的又何尝不胆寒?
因为谁也不能肯定,天子这次翻出来的这些,究竟是不是底牌。如果不是的话,那下一次被天子抓住机会换掉的,会不会就有自己呢?
很多人都默默改变了从前的行事风格,更多的人开始用心揣摩圣意,争取跟上天子的脚步,不做下一批被换掉的人。
天子没有杀一个人,可朝堂之上,最让人害怕的,从来都不是死,而是政治生命的终结。
那些或被贬或被罚的人,必然已经在天子心里留下了污点。若是天子记性不好也就罢了,但若是能记一辈子呢?
祭祀大典顺利举行,文武百官对天子的祖先们前所未有的恭敬,只盼天子能看到他们改过自新的诚意。
抱着重华的嬴高悄悄感慨:“看见没,三郎,我堂兄真威风!”
重华清楚地看见,和他们隔着一个二皇子的大皇子,皱着眉头用责怪的眼神看了嬴高一眼,似乎对他在祭祀时胡乱开口很是不满。
但嬴高却没注意到,依旧神气活现地注视着高台上的天子,活像一个借到了老虎威风的狐狸。
不得不说,这心态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