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他虽经荀彧举荐进入曹营,但还不曾做出什么巨大贡献,又因他祖辈虽有余荫,但早已家道中落。
所以尽管他深受曹操信赖,但曹营中看他不爽的也大有人在。
“哼,主公还未说话,哪轮得到你发表意见。”
“在下不过一时心直口快罢了,主公还未发话,你倒是先跳出来了。”
“你!油嘴滑舌!......”
那人苦于不善口舌之利,脸涨得通红,双手用力握成了拳头。
“够了,这是司空府,一切全凭司空做主。”
看两人越说越不像话,荀彧忙出声喝止了这场闹剧。
将闹剧尽收眼底的曹操并没多说什么,只吩咐门卫将人请了进来。
“拜见司空,此次却有天大的喜事来禀告司空,事出紧急,还望司空莫怪。”
“喜事,不知这喜从何来?”曹操端坐在首位,声音不冷不淡。
“有才华斐然者前来投奔,这不是天大的喜事吗。”
“那人是谁,现在何处?”
听闻有人才前来投奔,曹操心中大喜,因祢横而对孔融产生的不喜也降了几分。
“此人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正是吾之好友——祢衡、祢正平。”
“呵,孔少府可真会开玩笑,如今许都内外谁人不知他祢衡心高气傲,恃才放荡,不把司空放在眼里。”
听清了孔融口中前来投奔的人才,竟是祢衡那斯,房中众人皆是愤怒不已。
“你张嘴就说他有心投奔,怕不是以为我等皆是老眼昏花之辈,见事就忘!”
“自是不敢妄语,正平兄先前所为确有不妥之处,可也正因如此,方体现出司空不拘小节、求才若渴之志啊!”
“若得祢衡归顺,天下何人不赞司空大义,又何愁没有贤才志士前来投奔?”
“这......”
尽管幕僚们并不相信祢衡会真心投奔,但不得不说,孔融的这一番话正中曹操的下怀。
此前因曹操冒大不违“挟天子以令诸侯!”导致天下有志之士,人人厌之,以至于尽管曹操做足了求贤若渴的姿态,也少有人前来投奔。
如今祢衡“击鼓骂曹”天下人尽皆知,若祢衡在此时当真归顺,不论真心还是假意,天下谁人不赞他曹操大义?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不拘小节的姿态更会广为流传,不愁无人前来投奔。
但前提是,祢衡这头犟驴当真愿意归顺吗?还是说,这只是他想到的又一个羞辱自己方法。
“空口无凭,先前我也是信文举所言的,却不曾想竟被那无耻小儿那般戏耍了一番。”
“如今文举既然旧事重提,不知谁又能保证他祢衡此次是真心归顺呢?”
“在下今日既然敢当着司空和诸位的面再提此事,自然是有所准备的。
“适才我刚从祢府出来,便直奔司空府而来,就是怕误了消息,碍了司空广收天下人才的好机会。”
“那倒是要好好听听了。”
于是孔融便将和祢衡的对话原原本本的复述了一遍,期间也不敢进行什么过多的修饰,只因他心中对好友的转变,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让百姓免于流亡之苦,想不到他祢衡竟将我看的这般高。”
“此人,当为我心腹啊!”语罢险些失声痛哭,以袖掩面。
“恭喜司空,贺喜司空!”反应过来的众人连忙跪下,齐声祝贺。
“恭贺司空收服一位贤才,我曹营再添一位猛将啊!”
在众人的声声庆贺下,大家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各自皆大欢喜。
此时司空府书房内只余三人。
“此次祢衡归顺之事,你们是怎么看的?”曹操站于案前率先发问,烛火摇曳,衬得他的神情越发高深莫测,上位者的姿态展露无疑。
荀彧和郭嘉互相对视一眼后,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对方的答案。
“禀主公,我等认为此事可行。”x2
“主公只需将此事宣扬出去,不论此次祢横是否真心归顺,道义人心皆在主公这里,他若是真心归顺,那我曹营再得一位能臣,天下人人皆赞主公大义。”
“他若是想借机再生事端,那天下人都会知道他祢衡是一个反复无常,寡廉鲜耻之徒,旁人也只会为主公鸣不平,届时天下人人皆知主公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名。”
“好,好!那就等明日这场好戏上演了。”
“唯。”
将两位心腹也打发走后,曹操走到窗前,向暗处吩咐道:“派人前往祢府收集情报,找到祢衡改变的原因。”
“唯!”
四周寂静无声,也让这声回答显得格外明显。
这就是曹家豢养的死士,每一个都是在死人堆里滚了又滚才选出来的,便是曹家努力了这么多年,经历了宛城之战后,如今曹操手中也只余了不足百人,这便是大族的底蕴,尽管曹家并非世家。
感谢曾经看过的小说,让祢和在无意中又救了自己和兄长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