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确知道宫里最近在清理郑氏余孽,毕竟王安整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但是连乳母的对食都能毫不留情地处死,实在是令他们瞠目结舌。
王安接着劝:“诸位大人,咱家多句嘴,乱世重用典。如今是个什么情况,诸位心里都有数,皇爷不得不用雷霆手段啊!”短短一年内,大明没了两个皇帝,新帝今年才十七岁,能不对外展示一下自己的手段吗?
更何况,“宫内郑氏盘踞多年,宫外萨尔浒惨败,附属国背叛,福王虎视眈眈,皇爷还年轻,需要诸位大人辅佐啊!”
简单来说,宫内宫外那么多事,大家有的忙,别总盯着李选侍这点小事了。
人都死得不能再死了,你们还能怎么样呢?再追封也没什么意义,不如顺了新帝的心思。可别忘了,新帝的祖父万历皇帝,可是因为群臣阻止他立心爱的儿子为太子,三十年不上朝的啊!
朝臣们:“……”艹!
忘了这茬儿了!新帝要是隔代遗传,再被群臣谏回宫里去,也来个几十年不上朝可就糟糕了!
朝臣们被劝回去了,一道回去的还有皇帝发布的数道命令。
再次见到新帝,是他们这群朝臣禀告:大行皇帝等人的谥号已经选好了。
新帝这回没让众人吃闭门羹,痛痛快快让所有人都进去了,看过了给两位老皇爷、神宗元后、新帝祖母王恭妃、新帝生母王氏,以及光宗元妃郭氏的追封和谥号,表示很满意,用印。
王恭妃追封孝靖皇后,新帝生母追封孝和皇后,郭氏追封孝元贞皇后。另外,皇五子生母刘淑女追封贵妃,谥号贞靖。【1】
群臣也很担心真把新帝惹生气了,他学起自己的祖父,躲在宫里不出门,因此压根不提追封李选侍的事。
大行皇帝其他妃嫔也各有封赏。其中,东李因抚养皇五子和八公主而被封为贵妃。
胤礽对群臣的识趣感到很满意,然后开始议下一话题:害死大行皇帝的一干人等该如何处置?
众臣面面相觑。
给大行皇帝开大黄的太监崔文升肯定是要处死的,进献红丸的李可灼也是要死的,看新帝的意思也不打算放过这两人,群臣也愿意抛出这两人来平息新帝的怒火。只是关于“幕后主使”郑氏与福王,群臣就不敢说了。
他们也知道新帝派锦衣卫去抄了福王府,又把福王一家下狱,摆明了要借这件事铲除政敌。但他们不敢开口,生怕将来出变故。
福王再怎么说,也是陛下的亲叔叔。
商议的结果是:以谋害大行皇帝的名义,将崔文升、李可灼凌迟,满门抄斩,三族之内发配边疆。
至于福王,群臣不敢说,胤礽敢说。
胤礽连个停顿都没有,直接命赐鸩酒,而且他着重强调,赐鸩酒的对象是福王全家的男丁。
这下可吓坏了群臣,他们一个劲儿说只诛首恶即可,说他与福王之子也是同宗兄弟如何如何,但胤礽想的是:要是这个堂兄弟还活着,是不是还得分一部分家产给他?杀了杀了,趁早都杀了!
群臣:“……”
这说一不二的性子不像他的父祖,反倒有些像成祖。
没错,到了这个时候,朱棣已经是成祖了。
王安在一旁秉笔直书,一封圣旨,写明了福王一家男丁的结局。
胤礽也没忘记另外一件事,“行刑的时候,叫瑞王、惠王、桂王去观刑。”
王安手一抖,差点将圣旨变涂鸦。
群臣中有人抬头想说什么,却被同僚拉了一把,终是没说出口。
都在官场混了几十年了,他们中也有人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比如说孙如游。他注意到皇帝派人查抄福王府,田产财物一律充入国库,就说明他知道福王府多有钱。
皇帝摆明了是要宰大户。
至于瑞王、惠王、桂王,这三位都是万历皇帝的儿子,虽不如福王受宠,但也都有封地,据孙如游所知,桂王几人都叫着要回封地去,如今要他们去看昔年倍受宠爱的福王去死……
是不是意味着,皇帝要向宗亲下手呢?孙如游觉得很有必要,老朱家这群王八蛋宗室没几个好东西!皇帝要削藩,他肯定双手双脚赞成。
孙如游浮想联翩。
然而,方从哲却觉得日子难过起来,原因无他,朝中弹劾他的越来越多,他这个首辅大有岌岌可危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