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综]废太子穿越记 > 第386章 大明风华(十二)

第386章 大明风华(十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皇帝杀气腾腾地派使节将回函送去也先那边了,朝野上下并不意外,而且还十分有默契地准备攻打也先之事。

当今御极已经有十四年了,这十四年足以让朝臣看清楚当今并不是像仁宗、宣宗一样的守成之君,而是像太/宗那样想要开疆拓土的君主。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辅政大臣用了多少年也没能影响小皇帝的性格,他们还能咋办,皇上指哪儿就打哪儿呗!

惹恼了皇上,让他认为你不满他的命令,天天磨洋工,说不定东厂那个叫王振的死太监就上门了。

朝廷上下十分认真地准备出征事,也许是近几年伐麓川、征东瀛、削藩王都十分顺利,大明臣子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不禁在心里暗骂也先:有你这么要人的吗?咱都知道那个张克俭不是啥好东西,咱们也烦他,但你带着大军南下是几个意思,这要是把张克俭交出去,还以为我大明是怕了你也先呢!

就是为了颜面,也不能把张克俭交出去啊!

于是,张克俭暂时安全。但他也被皇帝下令关在家里不许出门,等忙完这一阵再算他的账。

胤礽烦死这群仗着外戚身份兴风作浪的王八蛋了。

张克俭是,佟国维是,阿灵阿更是!

再说也先,他接到大明皇帝那带着杀气的回函,也懵了。

这小皇帝这么猛的吗?

噢对了,从他登基这几年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这绝对是个硬茬子。

也先叩边之前,自然打听过大明皇帝的脾气,要是个如宋钦宗一样的糊涂虫,他就可以狮子大开口,多要一点东西。要是个像太/宗皇帝一般硬气的,那他见好就收,把张克俭带走就好。

但是,他没想到,明国皇帝连张克俭都不给,还写信大骂了他一顿,信中把他的小心思都揭穿了,说他装模作样,明着要张克俭,实际上就是不满明朝,妄图自立,说他架空真正的大汗脱脱不花,有不臣之心如何如何。

末了,还要说一句:朕看不惯你这样的跋扈之人欺负人,必要替脱脱不花大汗好好教训你!

也先:“……”

这小皇帝是心情不好吗?不对,听说大明这两年都在削藩王,各个藩王的待遇被降,闹得沸反盈天,有好几路藩王一同反了,他本以为趁这时候出兵,明朝忙着内乱,没法腾出手来管他,他就可以咬下明国一大块肉。

但看小皇帝这意思,是要跟他硬碰硬?

这脾气还挺硬!

也先见过这小皇帝的父亲,明国的宣宗皇帝,的确是气宇不凡,小皇帝是他的儿子,处事风格与他父亲却完全不一样。宣宗皇帝对他们这些“四夷”十分宽松,颇有一种“管不了我就不管了”的状态,无论是安南独立,还是裁撤奴儿干都司,都能看出来。

但现在这个小皇帝不一样,颇有一种“这地方是我的,不对,那你的地图肯定画错了”的状态。

再加上大明的火炮真的很厉害……所以,打还是不打?

也先思考了一阵子,最终决定:打!

不放一兵一卒,就这么被明国皇帝一张圣旨给骂得灰溜溜回去了,族人会怎么看他,一直想从他手里夺权的大汗会不会趁机做些什么,种种原因让也先决定:打!

胤礽:正合朕意!就怕也先跑回去呢!

他命令英国公张辅、兵部侍郎于谦率军出征,监军则是朝臣眼里很正派的兴安,不是王振那个缺德带冒烟的,朝臣看来,非常放心。

除了皇帝。

并不是说皇帝不放心,而是在朝臣看来,皇帝越大越不靠谱,国内一堆事没处理完,他居然想要御驾亲征!

无论是张辅,还是于谦徐滨等人,全都反对,尤其是张辅。以前他一觉得皇帝有英主之相,皇帝就总能干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让他马上觉得刚刚的英主之姿是幻觉。

但是这次,他实在是觉得皇帝太能折腾了。

御驾亲征?

这是何人撺掇的?!

英国公严词拒绝了皇帝,并向他扔出了全套炸弹,“陛下想要效仿太/宗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好的,但是如今藩王谋逆还未平息,还需陛下坐镇京城;太皇太后患病,太后亦玉体有恙,陛下作为晚辈,理应侍奉床前;后宫庄嫔有孕,即将临盆,太医诊断是皇子,亦需陛下留在京城,还有河南、山东水患……”

主打一个让你御驾亲征,我就是傻哔——

胤礽:“……”

英国公面无表情地念完上面一切,然后郑重其事道:“请陛下以万民为重,勿要以身犯险。”

就差明说一句“我们是去打仗,你懂点事,不要添乱”。

胤礽:你们就这么担心我会捣乱嘛!

我只是想去看看前线战况,我绝对不会像某个傻哔——一样瞎指挥的,也不会去前线的,我只想看明军火力覆盖的名场面!

可惜英国公“郎心似铁”,坚决反对皇帝御驾亲征。

胤礽也只能留在京城了。

他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为了不给前线添麻烦……但是真的好想看火力覆盖啊!

也许英国公看出了他的心不甘情不愿,飞快地带着于谦撤了,又不停地催人,像是京城里有什么鬼怪一样,迅速带着大军离开了。

离开了。

胤礽站在京城遥望草原,暗暗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出去看火力覆盖去!

英国公带着大军自然是紧赶慢赶,留在京里的胤礽也不得闲,手头一堆事,原本对待藩王还是留情了的,但是现在看他们一个个不知好歹,本来就罪行罄竹难书,还在那里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太/祖皇命,太/祖皇命,那你去找太/祖啊!

比他这个皇帝过得还逍遥,你们这群王八蛋到底想干什么!

紧接着,造反的藩王也别想凤阳高墙内圈禁了,直接斩杀吧!

一连杀了四五个藩王之后,剩下的老实了。

皇帝排出的锦衣卫到时,乖乖地交出了田地、宅院,锦衣卫遵皇命,将田地分给了当地百姓,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跪地称感谢皇恩万岁。

消息传到京城,锦衣卫都指挥使徐滨总算松了口气,藩王造反没有想象那般严重。

其实,早在皇帝提出削藩时,他就提出过异议,不但是他,出征在外的英国公和于谦,以及不少朝臣都表示过反对。一是担心言官会给皇帝扣上“不孝”的名声,二是担心“靖难”之事会重演。

但是皇帝不为所动,顶着重重压力开始削藩。

他说:“不能因为这件事难办,就不去办,或者交给继任者去办——如果他们也觉得难办,再推给他的继任者,他的继任者再这么想,该怎么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