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推翻清廷建立夏朝的贺含章和以往的君主不同,他积极和西洋联络,学习西洋语言、技术,甚至在国内派人教西洋学识。
不是没有人反对,但无一例外都被强压了下去。
甚至有一回,还有一些认为皇帝“不修德政”的人联合起来,想要迎立当时在修书的诚国公爱新觉罗胤祉。想着以这位的脾气,总能带领这片土地回归正轨了吧?
诚国公心想:你怕不是个傻子!
他火速入宫,对着皇帝来了个竹筒倒豆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群人全被皇帝打翻了。
皇帝给他们定下的罪名也很实在,说他们感念大清,想要再度让人剃个金钱鼠尾辫儿。
事情一出,这些人及他们的家人都被钉在耻辱柱上。
老百姓们都知道这群人心里只顾着他们的利益,毫无汉家江山。
“还是读书人呢!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老话说得对,仗义每逢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群读书人的心,都坏透了!”
老百姓的心里自有一杆秤。前朝皇帝在时,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的皇帝在,他们过的又是什么日子?
老百姓可能不认识几个字,但他们知道前朝皇帝没把他们当人看,前朝贵族把他们当低等人,而当今皇帝把他们当人,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当今皇帝引进来的新粮种,家家户户种着,可比前些年动不动就饿死人好多了。
就凭这个,老百姓都认为当今是个好皇帝。
老百姓们的心愿并不多,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就够了。
有一群顽固的学子,也有一群开明的学子,他们看到这些年民间的变化,也看到了万国来朝(实际上是个互派使节),也改变了想法。
“我等读书是为了什么,非为心中大道,而为人间大道。兄台,睁开眼睛看看世间吧!前些年是什么光景,现在又是什么光景?你读过《礼记》,还记得孔圣人说的什么是小康,什么是大同吗?兄台的目光未免太狭隘了!”
能唤醒一些人,自然也唤不醒一些。当然,没人会在意这群迂腐的人。
这时候,有人会指责他们对君父不敬,有人会直接说有本事他们别在皇帝的治下生活,别戴皇上主持开发的眼镜,别买宫里新印制的书籍。
迂腐之人无言以对,愤恨地说了一句:“有辱斯文!”便落荒而逃。
就这样,这片土地上的人日子越来越好,直到皇宫的主人走到生命的尽头……
诸事安排得井井有条,遗诏也写得清清楚楚,况且皇帝就太子一个儿子,连宗室都没有,他们丝毫不担心会起什么幺蛾子。
皇帝于是把他们都撵回家等消息,只留太子和几个史官、御医。
皇帝看着一个小匣子,抬抬手,长大成人的贺小胖儿连忙把匣子递过去。皇帝说:“这个,就陪葬吧!”
贺小胖儿诧异地看着匣子里那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只听皇帝说:“这是你祖母的遗物,我好不容易找到的。给我带上,省得你祖母找不到我。”
贺小胖儿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问了多次,也没能从父亲嘴里得知他祖母是谁,以及“宠妾灭妻”的妾和祖父是谁。闻言,也只郑重地点头应下了。
他爹却还要皮一下,“不问问为什么不给你祖母追封了?”
贺小胖儿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我问了,您会说吗?”
皇帝斩钉截铁:“不会!”
贺小胖儿:那我问个什么劲儿啊!
他爹简直就是开国皇帝里的奇葩,人家当了皇帝肯定会给自己找个光鲜的祖宗,他爹不这样,说自己就是普普通通一书香人家的子弟;
人家当了皇帝,恨不得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找过来封个什么,显示自家枝繁叶茂。他爹倒好,别说什么叔伯兄弟,连亲爹亲娘都没追封。
搞得他们大夏皇室子嗣凋零得可以,就他们爷俩儿。
朝臣数次上书,让他爹纳妃绵延后嗣,都被他爹拒绝了。后宫里只有几个嫔位,连个公主都没能生出来。
朝臣们都认为是他爹小时候的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被后娘欺负惨了,以至于到现在都不肯多生几个孩子,生怕委屈他的宝贝蛋。
“宝贝蛋”贺小胖儿还挺想要几个弟弟妹妹——听话的那种,不听话的不要,但他爹不给生。听说他想要弟弟妹妹,顺手就在重臣家里选出几个伴读,其中还包括前朝皇子现在的诚国公的嫡长子弘晴。
“弟弟是肯定没有了,妹妹也不会有,拿这几个伴读凑合用吧!”
贺小胖儿一边腹诽他爹,一边谢恩。
朝臣接了旨,欢天喜地地把儿子送进宫。除了诚国公,他觉得儿子要进宫当质子,对着儿子一阵耳提面命。
最后,还是太夫人看不过眼,说了几句,才结束了父子二人差点抱头痛哭的局面。
来传旨的人:早听说诚国公有点不着调,今日一看果真名不虚传。
皇上留下这么个人,可比留下其他心眼子多的强多了!
美丽的误会就此产生。
贺小胖儿思前想后,发现他爹根本就不愿意提起以前的事,他也不愿意去揭他爹的伤疤。
就算是没想到他这顽皮的爹都要驾崩了,还要逗他。
逗吧逗吧,反正也逗不了几次了。
贺小胖儿忽地一阵心酸。
在他浮想联翩的时候,胤礽又问了一次原主,“你真的不去见他?”
这可是最后一次了,再晚,他就真的没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