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递上香,龙锦华点燃后叩拜作揖,闻舒等守在祠堂外的大臣们也都跪下,高呼龙国千秋万代。
登基大典礼仪繁琐,烧香祭祖只是第一步。之后龙锦华还得行登基礼,册封太后,歌颂先帝功德,再将先帝遗体好生安葬于皇陵。由于龙锦华未曾纳妃,因此今日便无册妃礼,只是到了晚上宫中还需设宴,那时候估计会有大臣按耐不住要给龙锦华推选妃嫔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帝在位时姚家和仲家风光无限。如今龙锦华登基,姚家九族皆成逆贼,仲家也因为仲辉一死家道中落。现下沈家虽德高望重,但新皇会不会重用他们还不好说,因而其他原本在文帝那里不得信任的世家大族今日必然会卯足了劲儿和皇家攀上关系。
待到龙锦华祭祖完毕,闻舒等人也站起了身,静候龙锦华的号令。
龙锦华这些所谓的龙国先祖感到十分陌生,他从小便很少体会到父爱,因而对家庭、亲情、血脉没有多少感觉,今日这祭祖礼不过是他登基要走的过场罢了。
他走出祠堂,看着等候在外的大臣们,说道:“诸位爱卿都是我龙国的肱骨大臣,如今龙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时,朕深受天恩继承大统,往后便得靠你们好好建言献策了。”
这本是客套话,诸位大臣也都明白,于是恭敬地又高呼新皇万岁。
龙锦华今日穿着崭新的龙袍,想必是昨夜就已经带到食为天准备好的。这会儿闻舒突然明白龙锦华的用意了,过去他本就被龙锦华“宠幸”过,昨夜龙锦华又放下宫中许多事而夜宿食为天,今日大臣们瞧着闻舒是跟着龙锦华一起来的,怕是更加坐实了他男宠的身份。
想到这里,闻舒在心中冷笑一声。暗道这龙锦华好算计,往后自己这“佞臣”的名声怕是跑不掉了。
龙锦华显然并不知闻舒在心中将自己骂了千遍万遍,他只觉得心情甚好,但又碍于百官跟前他不好同闻舒过于亲近。
祭祖礼已完毕,龙锦华得去往大殿行登基礼。张秋紧跟在他身后,礼数做得十分到位。
沈丘宜贵为太师。因而离龙锦华最近。今日仲家没来人,于是在沈丘宜之后离龙锦华最近的便是御史中丞赵端。这赵端如今身份正尴尬着,他的儿子赵晔在姚文清称帝自立姚国时甘愿当其狗腿子,前去延县同戈马泰求和。却没料想这一步错满盘皆输,姚家尽数被灭,赵晔去了边疆之后也从此杳无音信,不知是死是活,赵家现下正是命运未知之时。
龙京人都知道赵家一直受姚家庇佑,现下姚家败了,赵端从昨夜开始心中大石就未曾落下。
今日虽是登基大典,但百官心中清楚如明镜,待登基仪式过后,龙锦华便会颁布圣旨,那时,只怕一众仕族大臣都得被清算干净。
这条路于赵端来说显得十分漫长。闻舒作为从四品谏议大夫,因而离赵端较远,却也能感受到他步伐里的紧张。
过了一会儿,龙锦华终于来到了大殿,他径直走到龙椅跟前,闻舒等人则按照官级品制在殿中一一站好。
张秋已经准备好了冕旒,龙锦华接过戴上,顿时威严之气尽显。
闻舒等人再次跪下,高呼道:“恭贺皇上,恭贺龙国,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龙锦华在这齐呼声中坐上龙椅,他大手一挥,说道:“众爱卿平身。”
众大臣纷纷站起身,头却低垂着,似乎都在等待龙锦华的发落。曾经与姚家往来密切的大臣们这会儿俱是胆战心惊,手掌下意识捏紧,极力站立的脚也在微微颤抖。
“众爱卿何故都低着头啊?”龙锦华笑了起来,他声音洪亮,颇具皇帝威严,“今日是朕登基的日子,龙国往后也将走向新的盛世,诸位爱卿瞧着却不太高兴啊。”
这话中有话,众大臣头顶像是悬了一把利剑,知道山雨欲来了。
“赵端,你且说说,朝中现下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龙锦华看了一眼赵端,问道。
赵端不料自己被点到问话,只好强压住恐惧,站出来,朝龙锦华说道:“陛下,如今逆贼已除,龙国隐患已然解决一半,但朝中多数仕族都受到牵连,现下已是职位多有空缺,只怕会影响国事正常运作。”
“说得有理。”龙锦华沉吟了一会儿,“依赵大人看,哪些职位现下空缺不得?”
赵晔拿着朝笏的手明显抖了几下,他努力平复情绪,说道:“这……如此大事臣不敢妄言。”
龙锦华又笑出了声,说道:“既不敢说,那你且说说你那宝贝儿子赵晔如今如何了?朕听说他曾自告奋勇前去同突厥求和,为何现在却没有回音?”
赵端知道此事绝对跑不掉,他预感龙锦华会处置自己,立即吓得跪倒在地:“臣该死,是臣教子无方,请陛下责罚。”
其他官员见龙锦华已经向赵家发难,纷纷脸上挂起紧张神色,只闻舒和沈氏父子波澜不惊。
龙锦华也不理会赵端,转而问向沈丘宜道:“沈太师,你在朝中最久,依你看现下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沈丘宜走了出来,说道:“回陛下,现下文官职位多有空缺,宰相贵为文官之首,掌管政事堂,这职位空缺不得。武官那边如今也缺个能掌事的,臣听说仲将军已不幸战死沙场,朝中亟需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带兵解决龙国边境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