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航拍了拍他的肩膀,嘴角微微上扬:“好,有这股劲头就行。记住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别太着急,慢慢学。”
第二天一早,顾清尘来到新的工作区域。他的设备已经从简单的激光切割机,换成了更为复杂的多功能加工台。这种机器集合了切割、焊接、精密打孔等多项功能,但依然需要人工操作完成许多关键步骤。顾清尘的任务是加工B型动力核心的冷却舱壳体——一个碗状的金属组件,负责包裹动力核心的冷却液管道,确保其在极端温度下运行稳定。
“新手的话,每天目标是完成20个冷却舱壳体。”负责指导他的师傅王伯说道,“别看数量少,但每一个都得符合标准,否则直接报废,奖金可就没了。”
冷却舱壳体的加工涉及多个步骤:首先要将金属片固定在加工台上,用切割刀具切割成弧形,然后通过多点焊接工艺将边缘接合,最后进行内部打孔,确保冷却液管道能够顺利安装。
顾清尘站在加工台前,目光在操作界面和金属片之间来回扫动。他深吸一口气,开启了第一轮尝试。切割过程相对顺利,但到了焊接环节,他因为手法不够熟练,焊接点的熔合不够均匀,导致壳体边缘出现了微小裂痕。
“返工!”检测台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将他的成品直接退回。
顾清尘皱起眉头,却并未气馁。他走到一旁,翻看操作手册,同时请教王伯焊接时的手法问题。王伯看他态度认真,耐心地讲解了焊接温度和时间的配合技巧。
“你精神力强,手上要更稳一些,动作慢点,别急。”王伯说。
在反复练习和调整中,顾清尘的技术逐渐提升。到了第四天,他不仅能顺利完成20个冷却舱壳体,还能额外多加工5到6个。每个冷却舱壳体的计件奖金是10星币,这意味着他的日收入从之前的260星币,直接涨到了360星币以上。
这种变化让顾清尘兴奋不已。他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更加深入地学习动力核心相关的技术知识,不断琢磨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半个月后,顾清尘在新的岗位上已经游刃有余。他每天平均能加工出30个合格的冷却舱壳体,比基本任务量多出整整50%。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厂里的优秀工人榜单上,成为同事们议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