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的年假还没放完,程小东家和男朋友就进入了要忙死的节奏。
“少爷,这招生告示还要贴到府城去?府城人会来长宁读书吗?”
画砚端来一大碗榛子,坐下开始剥壳。最近他们住书院日子多。其它还好,就是这院子离饭堂有些远,不方便随时溜过去蹭点热食。
程颂正在校对刚印好的教材,黎仁诚和郭年在誊写招生告示。只在云州和下辖十四县张贴,几十份告示犯不上雕板了。
“府城供不起孩子读书的人家多得是,家中穷苦的读书人也不少。”
这份招生告示后面还有个招聘夫子和助教的附加内容,主要面向备考科举的读书人。
学问高会授课的可以应聘夫子,工钱每月十两银子。水平和能力不足的或是不擅长授课的可以担任助教。
助教每月只有二两银子的工钱,但书院包了食宿,还可以免费借阅书籍,特别适合正在备考科举的穷书生。
招生年龄依旧是满七岁即可报名。现在的人都是按虚岁算,满七岁的实龄就是六岁。
束脩的标准与去年一样,只是今年改成了报名全部要求缴纳束脩,入学之后书院提供多种做工机会,可以半工半读。
改规矩是郭年建议,大家一起商定的。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入学,去年程颂推出了低龄孩子可以由家人代工抵偿束脩和食宿费用的方式,但这政策实施起来却有些问题。
像是有的学生家远,家人每日来做工十分不便,还需书院帮忙安排住宿。今年的招生是面向整个云州,距离的问题会更加突出。而且天气渐暖后就要农忙了,很多人家未必能抽得出人手来做工。
商议之后,最新的招生政策就是束脩需要缴纳,有困难的可以按月交。书院里安排专人负责勤工俭学的工作,每日都会挂出来做工的种类和工钱。学生们可以随时过去登记。
大部分工作都可以日结工钱,稍微勤快些的学生完全可以靠自己把每月的费用挣出来。参照采摘小队的做工情况,七岁的孩子也能在书院找到活儿干。
“可是少爷,像是去饭堂帮忙,每月最低只有三百文。束脩加上食宿,每月要四百一十六文,加上纸笔钱,就五百文了,三百文的工钱不够啊。”
梁言正在整理合适的岗位,提醒程颂。
“无事,去饭堂的都是年幼的孩子,等五月开始做杏干了,就安排他们休沐时去帮忙,到时把工钱调高一些,加上年节的福利应该够了。”
做杏干原来都是采摘小队的工作。两年过去了,不少孩子都过了十岁,程颂打算把他们都调去印书坊,工钱比原来能翻两倍多,那些孩子早都盼着了。
“印坊那里活儿多。讲义、教材,还有新出的话本,去多少也能用上,回头问问崔勇,看能不能把工序再分得细致些,让那些年纪小的也能轮流去帮帮忙。”
程颂给印书坊配了个大院子,打算把一些预考、院试的常用书籍也都雕板自己印,价钱能便宜不少。只这部分省出的银子每年至少能供三五百个学生在书院的开销。更别提那些一直畅销的话本,赚来的银子都快赶上绢花作坊了。
“哥哥,书院以后真的会设立女子学院吗?”
私塾还没开学,程胜跟着哥哥来了书院,也取了纸笔准备抄些招生告示。
这告示在撰写时,他听哥哥和黎秀才商讨过关于是否招收女子入学的事,说是将来会在书院设立一个专门招收女子的学院,或是再创立一个女子书院。
“会,只是当下时机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