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程颂用眼睛数了一遍,跟在崔勇身后一共下来了八个娃娃。年龄还都不大,看身高没有超过十岁的,三个男孩,五个女孩。
孩子们下车后都紧挨着站在一处,一个个小手都攥着,眼中露着几丝不安。
“少爷,对不起,我……”
见程颂和黎仁诚出来了,崔勇赶紧上前想说话,却被程颂拦下了。
“这儿太冷,不急,先进院子。”
这些孩子穿得都不厚,程颂估摸他们身上最多两层布衣,小拳头攥那么紧一是紧张,二是冻的。
作坊都放假了,制糖院倒是不冷清。吴婶子、孙大夫妇还有几个帮工婶子每天还会过来熬煮饴糖。说是家里也没多少事,大冬天的在这熬糖还暖和。
采摘小队的孩子们每天也聚在堂屋写字画画,加上回到村子的代州少年们,歇工的制糖院反而比平时还热闹,每日要做的饭食更多。
午饭刚过,厨房还有些包子饼子,程颂安排人赶紧再煮一大锅热汤,让崔勇和孩子们先吃饭,张樘李江放好骡车后也过来了。
几个孩子衣服上补丁不少,但比起去年崔勇他们的破衣烂衫还是强了不少,应该是没有风餐露宿的原因,至少衣服上都没破洞。
汤做得很快,洗过手后孩子们很快吃上了热饭。可能是饭菜太香,刚下车时的紧张很快就被肉包子消灭了,一个个吃得小脸都快栽到饭碗里了。
“这是你弟弟妹妹?”
吃过饭后,程颂让吴婶子给几个孩子量了身高尺寸,拿了钱让石头帮忙进城去买些成衣鞋子和日常用具回来,忙完这些才坐下来听崔勇讲述回去的经过。
八个孩子吃饱后放松了不少,其中两个孩子一直站在崔勇身后,能看出三人眉眼间有相似。
“是,妹妹是四娃,弟弟是五娃。”
崔勇的名字还是程颂给起的,当初来时他就叫崔三,估计小时候就是三娃。
没等程颂继续问,崔勇就把回去的经过仔细说了。
去年代州少年们被卖掉是因为大雨导致家里受灾。靠着卖孩子换来的一两银子,这些家庭勉强熬到了夏收。不过他们那里土地本就不算肥沃,官府也没给多少救助,夏收打来的粮食也就勉强果腹。
加上去年受灾的损失,很多人家到现在也没缓过来。家里穷得很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于是就有人想起来给这些被卖掉的孩子们写信要钱。
“我给各家都留了一两银子,我家也留了。家中困难,我也想过多留些钱,但我爹娘不是能管住嘴的,留钱多了他们肯定往外说,我怕……而且我回去时村里已经又有人家想要卖掉子女换钱,一时情急,我便把那几个孩子都带来了……”
崔勇略过没说的意思程颂也能猜到。他要是给家里留的银子多了,传出去那些卖掉孩子的家庭很可能都要写信或是亲自跑来要钱。
这些孩子原本在家就不受重视,好不容易在学田安了家,他不能因为自己行事不周给大家带来困扰,更不能给少爷惹麻烦。
崔勇爹娘没想到自己儿子能回来,而且看样子过得还不错,穿得连个补丁都没有,就想多要些钱,被拒绝了自然有些不满。但毕竟崔勇也给了一两银子,他们也不能太过分。
见要不出更多钱,他爹娘就问崔勇能不能把四娃也带走做工,家里实在养不起,到了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与其卖给别人,不如卖给崔勇的主家,看着还是个不错的去处。
崔勇被爹娘的打算气得够呛,想拒绝不管,可看到瘦瘦小小连杂粮饼子都吃不饱的弟弟妹妹,他又硬不下心肠拒绝。
尤其是四娃,去年那个牙人买走的都是十一二岁的女孩,四娃年龄太小才没被买去。崔勇怕自己一走爹娘真有可能把妹妹卖了便只能答应下来。而且要带就一起带,干脆连七岁的五娃也一起带走。
五娃是男孩,开始爹娘还有些犹豫,后来觉着三个孩子都去做工,以后每年至少能送回来三两银子,便又觉着合算了,便同意了崔勇的要求。
崔勇也答应每年都寄银子回来。不过四娃五娃太小,让爹娘别指望他们,这么小的孩子东家能答应留下他们管饭就不错了。
“管饭也行,至少家里能少两张嘴吃饭,过两年他们大些了总会给工钱吧?”
崔勇爹娘问道。
“那也看他们能做什么,而且我家少爷只买人,四娃五娃跟我走的话必须改户籍,以后跟我一样,都算少爷的奴仆了。”
见爹娘算计起弟弟妹妹还没影儿的工钱,崔勇有些难过也起了份警醒,决定把他俩的户籍也带走。
当初买下代州少年时,程颂名下没有房子,三十多个孩子的户籍都暂时落在青寿程家名下。买下新北村的荒地建了书院后,程颂便把他们的户籍全都迁到书院了,现在他们已经不是奴籍了。
这次回来崔勇没提放奴籍的事,村里人以为他们还都是别人家的奴仆,只不过碰上了还不错的主家。崔勇想把弟弟妹妹户籍迁走是想从根上断了他们被卖掉的可能,就算卖,卖去任何一个地方也不会比他们作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