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的科目只有识字、算学基础和体育,如果以前就识字、有基础的算学知识,或是在教学处听完了四则运算的课程,那就可以免了这两门必修。
体育课除了学习军体拳,程颂还打算开设基础武学和射箭课,这个时候的治安条件,学些保命的技术太有必要了。
选修的课程就多了,面向科举的传统经义课程也会安排,但更多的还是以技术类为主,包括算学、医学、绘画、烹饪甚至冶炼和营造。初期肯定不能把所有选修课都开起来,但程颂的长远办学规划就是这样的。
黎仁诚第一次听程颂讲课程设置时觉着新鲜又不解,尤其不理解为何允许学生随意变换选修课程。
程颂也理解黎仁诚的不解。他黎兄案首出身,功课拔尖、目标坚定,就是那种学习能力极强的天赋学神,保不准还是大琞未来的栋梁。但这世上多数人没有那么强的学习能力和清醒的自我认知,大家需要的就只是一份谋生的技能。
千年后上了十二年学的高考生都有不少选错了专业,比如自己,更何况未来到书院读书的多半会是没什么见识甚至不识字的贫苦少年。他们没机会了解什么工作自己能干好,能挣钱,甚至可能很多工种都没听过。
程颂就是要用选修课的模式,给这些少年提供试错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摸索出自己想做和擅长做的,攒下一份依靠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的底气。
半工半读好理解得多。书院建成后,束脩肯定会收,但也不会太高,保障书院的运营略有盈余就可以。如果有人实在家中贫困也可以免费入读,书院还包食宿,但需要学生通过在书院作坊做工抵偿。做工可以是在读书期间,也可以是毕业之后。
“若是学成之后人跑了呢?”
想好了提前招生,几个人一起帮忙誊写启示。因为暂时无法开课,所以启示上写的还是招工,只是条件限制为男工,年纪十到十五岁。
听程颂简单说了他的办学想法,沈衍问道。
“跑就跑了,都学好本事了,总不至于饿死。”
程颂坐在黎仁诚旁边,他喜欢看黎仁诚写字,更喜欢借着看写字偷偷看人。
沈衍一噎,气程颂装糊涂,又忍不住再问:
“那这人的学费和吃住去何处讨?”
“讨?不讨了,天下哪有从来不亏的买卖,办书院哪能让几个逃费的吓住。”
……
长宁城北二十里外小井村,十三岁和十一岁的彭氏兄弟收拾好包袱,准备去长宁印书坊上工。
年后他俩随父亲和大哥一同去了新北村运土开荒,不但挣了工钱,还每人领到了一本识字书。
前日程公子和黎秀才到新北村给印坊招工,只要年纪合适的都可以当场报名,选上了就能去印坊干活儿,每月工钱八百文。
在工地干农活,一个月挣得比八百文多些。但程公子说在印坊做工,将来诚颂书院建好了就可以进去读书,交不起束脩就每月从工钱里扣一部分。
彭家家贫,几代没出过读书人,供不起。如今听说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家里兄弟几个都想去。但这次招工限了年纪,大哥十六,年龄超了,小弟才八岁,只有他俩符合要求。
不过程公子说了,书院年底前应该就能建好,到时候会招不少人,他们兄弟都可以去报名。
书院的宿舍还没建好,给印坊招工的范围就只限制在了南北新村和长宁县内。这次一共录用了三十人,其中二十人家在县城,每日下工后可以回家,与彭氏兄弟一样家远的十人暂时去佃农村与代州男孩同住。
其实印书坊也能住人,但这里不久前刚出了明抢事件,程颂不放心,怕有人以为印坊里藏着钱财来行窃,还是都去村子里住安全。
刷印和装订都不难学,新招的三十人没几天就上手了。虽然没有崔勇他们干得快,也总算给印坊缓解了些压力。
彭氏兄弟干得很用心,印坊的活儿没有运土那么辛苦,更不用遭受风吹日晒,吃得比新北村还要好。刚来的这些孩子还可以轮流去院子里的教学处听诵读学识字。
之前他俩领了识字书,但村子里没人能教他们,只能靠看图猜字,如今兄弟俩坐在教学处的教室内,听着先生的讲解,在一句句跟读中搭建起了自己成长的地基。
“少年猎户异世奇遇”卖得太好,除了三十两编写酬劳,程颂又陆续给了陈卓五十两银子,说是售卖奖金。
陈卓被奖金激励得特别上头,根本控制不住创作热情,连续几天跑到秀才院请教程颂故事灵感,很快又写出了两个话本。
一本是爱情故事,女主是位手巧善良的绣娘。家中遭难只有她被身份显赫的男主所救,之后就是两人从暧昧到爱情以及抗争男主家人反对的狗血拉扯。重要且反复出现的是两人互赠的信物,男主送给女主的随身玉佩,女主赠给男主的绢花珠串,出自宁工坊。
另一本是悬疑度颇高的公案小说。男主是智商高绝十分帅气的神探县令,男二是一直陪在县令身边博学开朗、爱吃长宁腐乳的俊美师爷。两人自幼相识,情同兄弟,基情满满。
“这话本中的县令与师爷,似是十分熟悉,有些像黎秀才和少爷。”
梁言看着话本和画砚讨论。
两本话本都印出样书了,秀才院里人手一份,有空就翻。
“这故事是少爷出的主意,陈郎君编的话本,兴许少爷就是照着自己和黎秀才琢磨的。”
画砚也看得津津有味,这里面的少年师爷俊秀聪慧厨艺高超,可不就是他家的优秀小少爷。
“那这县令为何没有家眷呢?因为黎秀才没成亲所以忘写了?”
这话本里的故事跨度有十几年,从男主当县令讲起,故事结尾时都升到刑部尚书了,却一直没有家眷,不知是没娶妻还是没必要写娶妻。
“有这可能,也可能是县令有师爷陪伴就够了,不用家眷了。”
画砚说完还点了下头。
“师爷和家眷如何一样?”
“那倒也是,少爷和黎秀才将来都要考功名,早晚也要分开,兴许这话本还得出续集,到时就有家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