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书坊院子大门内有几间倒座房,应该是以前供仓库看守人员休息的地方。虽然几年没住人,但房子整体结构还好,屋内也足够宽敞。
印书坊刚搬来时,就安置在整修打扫过的倒座房内,雕版匠人加上少年工人一共才十几人,倒座房就够用了。
现在程小东家有了新打算,他雇人把里面的仓库全部清扫了一遍,每间仓房都加盖了一米高的火墙,预备冬季取暖用。
印书的工作全部搬到向阳的两间仓房内,这仓房面积大窗户也大,现有的这些人全进去干活儿还能显出些空旷。
其它仓房则是备用,月底他与村民合作种植的蔬菜和杂粮都该收获了,若是村里租的院子放不下,就得把制酱的活儿也搬过来。
另外他还请人沿着院墙空置的位置起了不少泥瓦房,房间面积与佃农村他们住的屋子差不多。
有了程颂交的专款专用赈灾钱,受灾的两个村子重建速度快了不少,可能八月底养济院的灾民就能回家住了。但程颂的作坊工钱高、伙食好,他们中不少人都希望能继续留在这里干活儿。
黎仁宁是愿意让灾区的女工留下,这些人即便是被分去做杂工的也干得很用心,那些裁剪粘花的熟手就更不用说了,两个多月下来手艺都练出来了。
她们要是走了绢花作坊的产能得下降一半,即便再招人也得有个学习过程,而作坊正是赶工的时候,人手本就紧张,最好把人都留住。
程颂自然没意见,养济院的孩子们现在有的还在做杏干,有的分去了印书坊,每日做工读书日子过得都挺有精气神,若是现在回了家,可能学习生涯就一并终止了。
他把这些孩子全都聚集起来挨个问了意愿,所有人无一例外都希望继续留在作坊干活儿,家里人也都同意。
程颂:既然如此,那就都留下吧!
这些泥瓦房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养济院是官办的福利机构,定然不能让灾民一直住下去,等泥瓦房盖好这些工人就可以搬过来了。
而原来的倒座房则被改造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间布置得像间书房或说办公室,桌椅书架一应俱全。
另外两间拆除土炕后打通成了一大间,摆上了几条长凳,一看就是教室的样子。
这改建以拆除为主,两三天就完活儿了。验收满意后,程颂把黎兄写的牌匾挂了上去:诚颂书坊教学处!
“教学处是何意啊少爷?”画砚望着牌匾不解。
“自然是有人教导又有人学习的地方。”程颂随口糊弄孩子。
“那为何不起名教学馆或教学院?再或是像廖秀才家那样起个书院名字。”
“就这两间倒座房,担得起那么大名头吗?”
程颂拍拍画砚肩头,提醒孩子收了野心吧。
“噢,那这牌子都挂上了,是不是得买几挂鞭炮,办个开张的仪式?”
“不用,鞭炮也不便宜,就一个教人诵读识字的小课堂,无需弄那么大动静。”
“鞭炮用不了几两银子。”
比起少爷的其它买卖,画砚总觉着这“教学处”有些特别的威严感,应该放上几鞭壮壮门面。
“是黎兄的字有威严感,不是教学处,鞭炮就不买了,该花花该省省。”
月入刚刚破万的程小少爷精打细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