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颂这样的小郎君没干过农活很是正常,王二郎没笑话他,用手比划了一下连枷的样子和用法。
这像是双截棍的先人,程颂心道,这东西小院有没有他还真不知道。
王二郎看他表情就知道够呛,“若没有工具,就叫工人自己带上,小郎君多付几文钱即可,要是能借到碌碡,碾麦还能更快些。”
“碌碡又是甚?”程颂继续茫然。
听完王二郎的说明,程颂和画砚都能确定这东西小院没有,黎仁诚屋里他们没见过,那么大个石滚子他肯定不会藏炕底,院子里也没见过就是没有。
“这碌碡去哪里借?”
程颂以为王二郎的意思是有地方专门出租这东西。
“就是小郎君所在的佃农村,看哪家有就借用两日。”
那算了,别说佃农家有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有也是正该用的时候,程颂哪好意思去借,不过他还是有些糊涂,“这碌碡是不是很重,得用牛或者用驴,人拉得动吗?”
程颂记得在网上或者电视上见过这东西,那么大个的石滚子,想想都沉。
“有耕牛的大户人家自然是用牛拉,普通农户家有个碌碡就不错了,牲畜少说十两八两一头,没有几家买得起。”
王二郎笑了,这程小郎君应是连牛价驴价都不清楚。
“哦哦,”程颂也没觉得不好意思,接着问:“那这碌碡如何买,去石匠铺打吗?”
之前做石磨的那家铺子程颂还记得,手艺还不错。
“是去石匠铺,不过碌碡兴许有打好的,不用提前定制,程小郎君若要买我就陪着走一趟,买好了给你送过去。”
“如此甚好,有劳王二哥。”
石匠铺不仅有现货碌碡,还有不同规格。
“最大的石碾可用来打制石磨,这个小一些的就是小郎君要的碌碡,这些可用来整地。”
最后一句石匠铺的学徒是指着最小的几个石滚子说的。
程颂又问了问王二郎小石滚子怎么用,听说是播种后用来压实土地能省不少力气,就决定都买了。
碌碡六百文,小石磙三百文,程颂各买了两个。一份送到学田,另一份让王二郎送到黎仁诚家。付好银钱,程颂让他先拉上一份随自己回秀才院。
先送学田倒不是自己急用,而是程颂打算让王二郎顺便捎些辣酱西红柿酱给黎仁诚送去,早上去县衙不便携带,现在雇人送去正好也省得黎兄自己背了。
将石滚子卸好后,程颂让画砚给王二郎倒水,自己去取了背包,三种酱各装了两罐,再多撑不下了。
这背包还是程颂自己画图,让吴婶子帮着用粗布刚缝好的,就是简单的老式斜挎包款式,准备用来替换书笼的,正是窜个儿的大好年龄哪能日日背个筐上学。
程颂怕推车装了石滚将酱罐挤碎了,只好辛苦王二郎用包背着了。
石滚送到学田是八文钱,送去黎仁诚家是十二文,程颂给了四十文。
“我也只知黎兄家所在的村子,具体位置还要麻烦王二哥打听一下,那里路远,今日可能来不及回城,多的二十文钱算是贴补食宿,若是黎兄家不便留宿,还请王二哥自己寻个住处。”
王二郎将钱收下,向程颂道了谢,并让他放心,说那村子自己以前去过,虽然路远但算不得难走,当初上山铲土的时候他也见过黎秀才,定不会找错人。
程颂又找吴婶子问了麦收的日子,和王二郎确定了后日找两人过来帮忙收五亩田,这活儿辛苦,工价是三十文一日,包两顿饭。
另一边,下午刚到家的黎仁诚就和二弟黎仁平一起去田里看了麦子。
“大哥,今年麦子长得好,那腐叶土的肥料像是真有用处。”
黎仁诚不在的时候,二弟黎仁平是家中种地主力,几乎天天下田查看,对自家的麦子长势非常清楚。
黎仁诚听得点头,“学田的麦穗也比往年紧实,明日就收吧。”
因为要抢收两处麦子,黎家通常都比村里其他农户早收一两日,收麦碾麦的主力都是黎仁诚自己,后面晾晒收仓的活儿也不轻。
麦收这几天和十月播种都是一年中黎家最忙最累的日子,但就是付出最大的辛劳,收获的粮食也仅是勉强温饱。
改善家中贫苦局面曾是黎仁诚刻苦读书最大的动力,如今这份动力依旧存在,只是在认识颂弟后,对于奋力搏杀的前程,黎仁诚似乎有了些不一样的想法,但这想法具体是什么还有些模糊,只能在不断的努力中等待它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