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的预兆是什么?
阿狸没有经历过乱世,尤其是古代的乱世,但从太原城周遭越来越多的衣衫褴褛的逃难的流民也可以看得出,这世道有些不太平。越来越频繁发生的叛乱,各地不绝如缕的起义,这真的是太平盛世的景象吗?哪怕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阿狸依旧相信太平年间全国不该有这么多的流民与起义。这中国太大了,天下太平时,太原周遭连着几年遭灾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星星之火般燎原的起义之势此起彼伏出现时,那距离乱世一定不远了。
奈何,阿狸看出来这一点也无济于事,毕竟他的父祖正领着皇帝的旨意镇压关内和陇右的叛乱呢!就像小叔叔明稚诠所言:“这么简单的道理,阿狸你都看得出来,阿耶和大兄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
是啊——
看出来又如何?
现在的局势确实不好,各地的起义军更是频频流窜,但怎么说呢?最起码军权还是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华国公府有今天的富贵,祖上有本事是一回事儿,和当今圣上有亲也是重要的原因。阿狸未曾谋面的曾祖母是先皇后的嫡姐,两人虽非一母所出,但却实打实都出自独孤家。世家子女,向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哪怕两人就是面子情,因着这层关系,祖父的承爵,乃至华国公府如今的地位都比其他公府更加稳固。更何况曾祖母和先皇后闺中姐妹关系尚算不错,否则,先帝也不会在曾祖母逝去的情况下已然戳选华国公世子为太子的伴读。
和皇室有微薄的血脉关系就如同手持双刃剑,既能伤敌,自然也能害己,因着这关系得到了那么多的好处,自然就要承担这关系所带来的坏果。就如因着阿耶坐过几年太子伴读,在所有人眼中都算得上太子党的势力。当然,这一点是阿狸所不知道,甚至于后来太子身死,华国公府一众更是极力淡化这件事的存在,毕竟,某种程度上在太子党遭到清洗贬低时,依然名声显赫的华国公府做得事情对于太子党来说算是背叛。
华国公府如今倒是想要韬光养晦,但另起炉灶这事情,和找死有什么区别?皇帝这老虎是生病了,但还没死呢?庆国公府怎么死的?造反的人再多,皇帝他还是名正言顺言顺的皇帝,他应付不了这纷乱的局势,但他碾死华国公府还是轻轻松松。再说了,不管怎样,先皇、先皇后待华国公府不薄,当今太子待国公府也甚是亲厚,于华国公府言,还未到生死之地,现在背叛皇帝还要不要名声了?大夏眼看着就要大厦将倾,但这不还没倒吗?先帝时的天下是多么蒸蒸日上,也许换个皇帝就好了呢?
今上不够英明,索性继任者会是明君,这是此刻所有人的共识。
此刻,任谁都不会想到局势会糜烂至此。
也无怪乎华国公府有侥幸心理,如今的世家大族,谁又没有侥幸心理?就算不看好大夏,时辰尚早,局势莫测,真没必要早早摊牌。况且被先帝一手教导的太子颇具先帝风骨,待今上宾天,刮骨疗伤,大夏的未来指日可待。圣上身体这几年常有抱恙,忍忍就是了,这是一众忠贞之士的共同想法。先帝用二十多年打造了一个煌煌盛世,今上登基不过十余年,虽现倾颓之势,但如今大夏二世未过,太子颇具贤明,谁又能猜得到下一个十年是什么情况呢?
就如小小的阿狸不知道他的二叔因着雁门救驾名扬天下一般,他也不知道他的阿耶和二叔在事后也因着此次救驾进行了一次无比激烈的争吵。这场史书中不曾记载的争执也为俩兄弟的决裂埋下了伏笔,终究道不同不相为谋,最终明建晟活成了记忆里那个曾经亦君亦友的元德太子的样子,而明晏清却不是元德太子那没有野心的一直支持兄长的弟弟。
当然,两人的争执除了他们兄弟俩,再也没有其他人知道,毕竟皇帝再是昏庸,盼着皇帝死那纯粹是不要命了。
但雁门期间太子党们一致的细微的小动作皇帝真的不清楚吗?
皇帝称不上是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作为斗倒嫡长兄上位的他是个眼光卓越的权谋家,就在皇帝从雁门班师回朝不久,一向身体健康的太子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突兀的因为一场小小的风寒与世长辞。
总之,元德太子之死引发朝野一片震荡。
太子究竟如何逝世的,哪怕太子身边伺候的人有所怀疑,随着元德太子的死,也没有追究的必要了。怀疑终究也只能是怀疑,毕竟虎毒不食子,谁会相信身为一国之主的皇帝会因为太子太过优秀太过得人心从而谋害了自己的儿子呢?
无论真相如何,就算为了膝下的儿子,已然发现蛛丝马迹的太子妃什么也不能说。
在此次朝廷震荡中,因着明晏清救驾之功,和太子府一向亲近的华国公府不但没有受到问责,竟还意外受到了嘉奖,尤其是明晏清本人,受封天策将军,一时风头无两。
随着元德太子的逝世,至此朝中局势更乱了。
元德太子逝世,皇帝诸子中呼声最高的便是太子一母同胞的嫡亲弟弟齐王。在兄长是太子的情况下,没有野心的齐王一向活得肆意,但是如今,一直为他遮风挡雨的太子大兄薨了,不管齐王有没有野心,不管他愿不愿意,这都是他的责任,没有选择的他只能被动的学着记忆里兄长的样子被推着走向前台。但他和他的兄长终究是不同的,地位稳固的元德太子尚且需要委婉的劝谏父皇,爱恨异常鲜明、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齐王对上皇帝所做的他看不惯的事情那可叫一个天雷对地火。
原本有太子调节父子感情尚算不错的两人因着政见不合交锋那叫一个激烈,他尤其对皇帝奢靡的享乐作风看不惯,最终谁也不会想到在大臣屡次上书拥立齐王为太子风头正盛的时候他会因着听起来都慌缪的厌胜之术被囚东都。
谁都知道长于先皇膝下的齐王因着先皇的逝世一向厌恶虚无缥缈的神佛之说,但是对于齐王已然被囚的事实,面对皇帝疯狂的排除异己的手段,没有人愿意为了齐王拼尽一切去翻案。贤明的臣子都看得出齐王的手段虽然稚嫩,但假以时日,他不失为一位贤明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