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孽归 > 第50章 第 50 章

第50章 第 5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想到城门外尚有灾民忍饥挨饿、朝不保夕,奉行侧目。

夏城有圣上派驻良臣建言施行,而诸事裁夺,则出王府。

王府之中,东岭王痴愚,无力处理政务。世子谛,不似能人。眼前这位王妃弱不禁风,忧愁欣喜,俱是真情流露。

会是谁拍板拒灾民于门外?

“舅母心慈爱民,实乃东岭百姓之福。”赵结稍加赞许,复又惆怅,“朝廷掘开进出东岭的通路耗费了许多时间,东岭路险,赈灾队伍前行途中难免损耗,到夏城也不知能剩多少钱粮。耗时费力,不说徒劳,也难说有功。纵然几日后赈灾队伍就能抵达夏城,也救不了早两月间罹难的百姓。”

季真满眼哀戚,潸然落泪:“天灾降世,非凡人所能敌。殿下翻山越岭,历尽重重艰险赶来夏城。殿下明德,足令士民感戴,还请殿下莫再因此自责。”

赵结作态,声调骤沉:“他们本不该死,有人本也能活,可惜远水难救近火。”

奉行心道,这是在兴师问罪。

抵达夏城三日,总算是切入正题。

茶温了。

季真举帕揾泪,怯怯饮茶润喉,落盏幽幽一叹,面露难色道:“殿下学究天人,超尘出俗,比妾身更知:世间万事,往往是人心虽有余,人力有未逮。”

赵结却说:“人力纵有尽,也当不遗余力。”

约是心急回话,季真猛提一口气,噎进肺腑,以致咳声不断。

待病喘稍平,季真哀声:“终归事事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殿下知道,东岭省内多山多瘴,少有连片农田,地瘠民贫,收成原就不好。

“开隆以前,似永苍、南陵等地,土地开阔肥沃,适宜农耕,每年每亩收粮都在三百斤上下。辽洋多川少田,然每年能收两季,每年每亩收粮可达五百斤。而在那时,东岭每年每亩的收成,就只有永苍等地的七成左右。

“开隆三年,天神降罚,六月飞雪,当年收成锐减。次年无夏,此后连年天候寒冷,于东岭瘠土无异于雪上加霜。每年每亩收成甚至不足开隆以前丰年之半。近年稍有回暖,但仍不足从前七成之数。

“今年年初,雨量充沛,原以为会是丰年。可暴雨不停,省内田苗几乎尽数被淹。山洪水涝随之而来,农户自顾不暇,没能及时抢救田苗,致使大量田地绝收。

“如今新粮未收,往年存粮不足。近火熊熊,却也实在无近水可解。

“可即使知道杯水车薪,最初灾民来时,王爷是曾下令好好安置的。无论来自何城何乡,全都接进衙门,好吃好喝好穿供养着。不成想他们身带瘟疫,连累了照顾他们起居的衙役百姓及其亲属,激起城中百姓不满。

“不久又来了大批灾民,城内城外都乱了套。一问才知,熇州已经城毁人亡。他们不是一般的灾民流民,等熬过灾年,回了籍,一切都好。他们无家可归,长途跋涉逃到夏城,伤的伤,病的病,也没力气再去别的地方。

“夏城是省会不假,也只是东岭的省会。在东岭姑且算个富饶地,但比起京都、辽洋,说是穷乡僻壤都不为过。年年厚着脸皮求上求下、东拆西借,才能勉强顾着一城一省之生计。

“数日之间,突然多出来几百号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要一日日地养着。可这是在东岭,哪里来那样的银钱粮草,去喂饱这多出来的几百张嘴?

“但千难万难,王爷到底主理东岭,即使捉襟见肘,也不能眼看着治下灾民全都饿死。

“只是这几百号人,再于心不忍,也万不能仓促放进城。否则一旦闹起事,或者带了病,城内百姓何辜?不得已才出了下策,忍痛含泪将他们拒之门外,安置在护城河对岸。

“谁也不知这一养要养多久,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拒之门外已经做了回‘恶人’,便也不惧再继续做着。粮不够,就隔日施粥赈济,不能日日饱腹,可总不至于饿死。

“只要留条性命,等六月收成,新粮入库核算后按余量分派。或是朝廷赈灾粮款千里迢迢送来。一切便都宽绰起来。至多到七月、八月,他们有吃有喝,找些做工的生计,慢慢地在夏城或周边村镇安顿下来,这次的灾方才算是渡了。

“妾身愚笨,以为这样的安排已经很好。”

说完这些,季真已经泣不成声,却仍执着着起身,颤抖着向赵结叩首:“对朝廷赈灾粮款,夏城士民望眼欲穿。殿下不惧艰险,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提早带来消息,王府上下、夏城内外,千恩万谢亦不为过。妾身代东岭百姓先行谢恩。”

洋洋洒洒千余言,声泪俱下。

季真直身,抬袖轻沾泪痕:“妾身深知拒灾民于城外,短其口粮,罪孽深重。殿下倘要问罪,妾身甘愿代夏城上下官员受罚。但请宽限数日,待亲眼见城外百姓领得赈灾粮草,无论是贬是囚,妾身都无憾了。”

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赵结闻之动容,欲言又止。

奉行觑眼赵结,看到对方眼中的心酸神伤,只稍加思索,快步越过婢女,端起茶盏俯身递向季真。

万千情绪,均被这一盏温茶打断。

赵结醒了神,缓缓捻过珠串,“先扶王妃起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