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出现在国际天文峰会前夕。
林教授带来最新的基因疗法研究成果,一种能修复肺细胞端粒的纳米机器人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但风险很大,”林教授将实验协议推到裴砚面前,“可能引发全身性排异反应。”
裴砚毫不犹豫地签字,笔尖在“紧急联系人”栏停顿——那里填着季寒的名字和电话。
等待实验的日子里,季寒和裴砚每天都在病房里研究新的天文数据,裴砚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对未来研究的规划,仿佛已经看到了康复后继续探索宇宙的模样。
手术当天,季寒守在手术室外的星空投影厅。
穹顶流转的星图突然卡顿,他抬头看见自己和裴砚的名字出现在“双生星轨”纪念墙上。
画面切换成中学时代的影像:仓库里修望远镜的午后,裴砚故意把零件藏起来逗季寒着急;天台上观测流星雨的夜晚,两人靠在一起静静许愿;还有航天训练时裴砚偷偷拍下的季寒侧脸特写,照片背面写着“我的小星云”。
这些珍贵的回忆让季寒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裴砚能平安归来。
“手术成功!”欢呼声将季寒拉回现实。推床上的裴砚虽然还未苏醒,但监测仪上的血氧数值稳定在正常区间。
季寒握住他逐渐恢复温度的手,发现掌心里刻着新的字迹:“这次换我追赶你的脚步。”
接下来的康复过程漫长而艰难,裴砚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康复训练,季寒始终陪伴在侧,鼓励他、帮助他,看着他一点点恢复力气,重新站起来。
半年后的南极科考站,季寒和裴砚并肩站在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前。
裴砚戴着特制的防寒面罩,呼吸声通过通讯设备传来:“小星云,你看那个方位角。”
他指向星空,极光在两人身后翻涌成绿色的浪潮,“M87星系的信号频率,和我们在S大捕捉到的暗物质波动,存在0.003%的同源性。”
数据室的警报突然响起。大屏幕上,J&P系列天体的轨迹与M87星系的吸积盘波动开始同步震荡。
裴砚激动地抓住季寒的胳膊,呼吸器因剧烈喘息发出蜂鸣:“这是量子纠缠!暗物质是连接宇宙的神经网络,而我们...”
他的声音被欢呼声淹没,整个科考站沸腾起来——人类首次观测到黑洞与小行星带的跨星系共振现象。
庆功宴上,裴砚悄悄拉着季寒来到观测台。他摘下氧气面罩,在零下40度的寒风中,将一枚镶嵌着月岩与陨石的戒指套进季寒指间:“这次不是临时计时器,是永恒的坐标。”
季寒的泪水瞬间结冰,他看见裴砚身后的星空里,J&P-1314号小行星正沿着他们共同计算的轨道,在银河深处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S大天文系的陈列室里,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激励着无数年轻学子追寻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