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粮食早就已经没了,这些日子他们就跟着村里的人去挖野菜树皮充饥。
原本老人都想着自己把自己饿死,将食物省给孙女,没想到,今天事情就有了转机。
“爷爷,你看,这是我们今日出去挖到的树根。”大孙女指着院子地上的一堆还沾着泥土的树根,几乎都是干枯状态,只残余一点水分。
老人摸了摸孙女的脑袋,将粮食从背上卸下来放进厨房,然后再从兜里摸出两个馒头放在她们手里:“快吃吧,还热着呢。”
小孙女打开油纸,就看到里面的大馒头,眼睛都亮了起来:“是馒头!”
大孙女将一个馒头分成三份,另一个则小心的放到厨房留起来明天吃:“爷爷也吃。”
老人摆摆手:“爷爷在店里就吃过了,你们两吃吧。”
小孙女年纪尚小,见爷爷这么说,便一脸渴望的看着那个大馒头。
但大孙女还是将属于爷爷的那一份放在了他手里:“爷爷,一起吃。”
老人眼眶有些热,接过馒头:“好,一起吃,以后,咱们爷孙都不用再挨饿了,爷爷拼了这把老骨头也一定将你俩养大。”
另一边,在老人离开后,第二个人赶紧凑道柜台前看了看,满目的粮食让人一看就安全感满满。
“我也要五十斤杂粮。”第二个人赶紧道,“还要四十斤米。”
第二个是个中年妇人,她是和丈夫一起来的,带了布袋背篓,她从腰间的一个布袋子里数出三十枚铜板,当着舒云的面扔进了小钱箱里。
“行,稍等,我给你称。”
之前舒云在和老人说电子秤的用法时,后面的人基本都听到了,也大概知道了怎么看这个数字。
舒云在称的时候,妇人的丈夫就撑开布袋等着,而妇人则紧紧的盯着电子秤上的数字,察觉到舒云的目光,她还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一共九十斤的粮食,扎扎实实的一背篓,妇人帮丈夫抬到到背上,自己则在一旁扶着,两人一同往外走着。
刚刚走出店门,妇人就听到了熟悉的招呼声。
“周婶子,买到粮食了吗?那里面是啥样的?粮食贵吗?还多吗?咱们这么排下去还能买到不?”和她相熟的人都围了过来,垫脚想往她的背篓里望。
“能,粮食多着呢,也不算贵,你们进去就知道了。”周婶子摆摆手,没说几句就匆匆离开了。
见没打听到具体情况,她们也只能继续在门外焦急的等待着。
另一边卖馒头的地方生意就要差一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舍得花铜板买馒头吃的。
眼看着自己一个人忙得过来,大江赶紧让大山进屋里去帮舒云:“这队伍排的这么长,掌柜的肯定忙不过来,你进去帮帮忙,昨日掌柜的帮咱这么多,咱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人。”
大山点点头:“成,大哥,那我进屋了,你收钱可别收错了。”
“放心吧。”大江手上麻利的装着馒头,头也不抬的应了一声。
大山进去时,正好看到舒云拿起电子秤上的木盒,准备将剩下的粮食倒进面前的布袋里。
“掌柜的,我来吧。”大山三步并作两步,接过舒云手里的木盒。
舒云此时已经累的快抬不起胳膊了,有大山帮忙,顿时就轻松起来。
后面进来的,看到杂粮的那个格子里不多了,顿时着急起来,但没一会,他们就看到大山转身进了一扇门里,抗了一袋粮食出来,一打开,竟又是新的杂粮,哗啦啦倒下,杂粮箱顿时又装满了,看到这一幕,他们才总算放下心来。
忙碌中,很快就到了中午,村民们还在不断赶来,眼看着队伍和早上基本没什么区别,舒云也只能暂时关了店门,让他们吃了午饭又来。
村民们不乐意,但没办法,也只能等着,一些人不愿意走,干脆就在门口原地等着。
馒头上午基本就卖完了,大山和大江又将蒸笼端回屋里放着,等着下午卖的时候再端出去。
“掌柜的,你这锅里剩下的水还要吗?”外面的村民们忐忑的问道,“如果不要了,可以给我们吗?”
“可以,你们要是渴了就喝吧。”舒云道。
村民们闻言一拥而上,有容器的用容器装,没有容器的就用手捧,没几下就把锅里的水给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