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堪称悲喜交加的一年。
那一年的春晚非常喜庆,热热闹闹,欢声笑语。
一首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描绘了人们逐渐富裕的喜悦心情;一首天籁之音般的《相约九八》令人眼前一亮;还有赵丽蓉、巩汉林带来的小品《功夫令》,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身轻好似云中燕,豪气充云天,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刚柔并济不低头,我们心中有天地,成了争争和希希童年最闪耀的记忆。
那一年,一代神剧《还珠格格》腾空出世,全国大街小巷放的都是它的主题曲。那时,李争争懵懂年少,为了看这部剧,她总是在下午第二节课间猜老师会留什么作业,从而提前写完或超额写完,晚上到家做完家务就可以直接看电视,她还偷偷给同学补课赚钱,一毛钱讲一页纸,把赚的钱都攒起来给自己买了个《还珠格格》的铅笔盒。
那一年,一场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一时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珠三角流域.....整个中国的水域全线告急。
晚上,他们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联播,在看到英勇的战士们挽手并肩跳入汹涌的洪水里时,李希希“哇”地一声哭出来,小小女孩淌着金豆子,奶声奶气地问:“爸爸,妈妈,叔叔们跳进水里会不会死啊?”
王惠抹去她的泪珠,轻轻抚着她锃亮的大脑门儿,柔声道:“不会的,军人叔叔在救人,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我们依靠的人。”
希希的小肉脸儿软乎乎的,天生自来卷儿的头发软趴趴,实在像个可爱的小团子,她撇着嘴又问:“叔叔们会受伤吗?”
“会啊,叔叔们也是人啊,艰难险阻他们都冲在第一线,所以我们一定要尊敬军人叔叔。”
李武放下筷子,也认真地叮嘱:“孩子们,你们要记住,如果遇到危险或突发情况,有国徽找国徽,没国徽找国旗,就一定会平安无事,记住了吗?”
李争争和李希希互相对视一眼,一起用力地点头,齐声道:“嗯!记住了。”
那一年,解放军战士们身扛沙包,拽起缆绳,凡有溃堤之地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凡有危险之地就有五星红旗飘扬。
他们用血肉之躯奔赴抗洪一线,他们赤身裸体与洪魔搏斗,任凭灾害再凶猛,也敌不过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力量。
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举国上下、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得像是一个人,那是我们融入血脉的大无畏精神。
为了灾后重建,为了让上千万人有家可归,央视紧急动员,举办义演晚会,短短三小时就筹集六亿元募捐资金。
晚会上,一个小女孩的出现感动众人,她年纪和希希差不多大,家人全部被洪水冲走了,小女孩像个瑟瑟发抖的幼兽紧紧抱着枝头,怒吼的洪水已经没过她的双腿,她就那样挂了不知道多久,直到解放军来才将她抱起。小小的人儿来到现场,只是简单地说了句“谢谢好叔叔”,就令人们纷纷落泪。
这个小家在一九九八年同样经历了灾难。
李武的情绪越发不稳定,尤其是喝酒了以后,酒越喝越多,脾气越来越大,他几次发火王惠都是沉默应对,过后再柔声安慰。
要说男人也是幼稚,李武连发脾气都发得疲累了,他每次都把拳头锤在棉花上,王惠总是巧妙的以柔克刚,后来,他干脆去打麻将,曾经最鄙视李斌去打牌的那个人现在变得牌瘾越来越重。
李武的消极情绪上来时,总是叨叨“老天给我关了门,连窗户都钉死了”;可王惠却总是说:“老天给咱们关了门,咱们得自己拧开门把手儿,门就是这样用的。”
——
日子艰难,除了李武和王惠被阴霾笼罩外,李同仁和赵梅同样愁容满面,倒不是因为二儿子伤了,而是因为害怕老二连累老四李超超不好说婆家。
眼看李超超已经二十二岁了,赵梅都快把媒人家的门槛儿踩烂了,她对女婿要求高,要县城有房有户口,个子高、学历高、彩礼高,最好有家业,再是个独生子就更好了。
这可让村里的媒人犯了难,她去哪儿认识那么条件的人?最后赵梅找到赵兰,让赵兰去找城里的媒婆,这才促成了李超超的相亲。
相亲定在赵兰家,对方姓杨,叫杨川,家中独子,高中毕业,父母在农村家里开着牛仔裤加工厂,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
这条件令赵梅满意得不得了,可坏消息是对方一打听他们家,守在身边的两个哥哥,一个身体伤了,一个精神伤了,说什么都不乐意,最后相看完就不了了之了。
这令赵梅总是充满抱怨,和李同仁抱怨李武拖累,和李超超抱怨她不主动。
没几个月,不知怎么的,李超超又和杨川变得热络起来,杨川费尽力气说服自己的父母,最终两个年轻人把婚期定在了五月初。
对于赵梅来说,好消息是女儿嫁的人家条件不错,坏消息是女儿没拿回来多少彩礼。
李武从小疼爱这唯一的妹妹,如今妹妹即将结婚,这是她的人生大事,哪怕李武因为治病而经济紧张,他还是让王惠按照家长的规格给妹妹置办陪嫁。
王惠给李超超准备了一千元的陪嫁礼金,准备了六铺六盖的床上用品,还准备了一对金钱高昂的腕表。
结婚这天,新郎家一大早就派了车队前来接亲,光宗、耀祖、争争、希希几个小朋友乐把屋门守得严严实实。
李超超一晚上没睡,她大半夜开始化妆、盘发,头发盘好了就不能再沾枕头了。赵梅倒是眯了一觉,听见放炮声赶紧坐起来,她给李超超倒了一杯水,递到手里面,叮嘱道:“超超啊,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以后在杨家要好好过日子。”
头上的红绢花喜庆至极,眉毛纤细玲珑,眼睛水灵汪汪,李超超安静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