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二房出来做事的是二老爷的奶娘,站在远处看着粥棚前忙碌的人群,忍不住低声对身旁的三房夫人的陪嫁老婢说道:“你说这大少夫人,何必如此劳心费力呢?这么多难民,哪能救得过来。”三房陪嫁轻轻瞥了二房奶娘一眼,微微摇头,轻声回应:“大少夫人既然决定了,想必有她的考量。咱们这二房三房以后还要依靠大房,少议论为好。”
马家后宅的众人虽然有不少人觉得没有必要亲自去,但是也没有多嘴说什么,毕竟是在做善事。既然已经做了善事,就不要再因为嘴上不把门坏了家中的名声,那才是吃力不讨好。在桓秋的带领下,马家众人齐心协力,粥棚的运转愈发顺畅,一碗碗热粥、一个个干粮被送到难民手中,为这些在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连续忙碌了两天,桓秋稍作休息时,才留意到马文才的书桌上已有一段时间没有新的公文送来。
到了晚上,马文才才告知桓秋,北方遭遇严重旱灾,饥荒肆虐,流民遍野。家族通知的消息中描述了路上的惨状:灾民因饥饿困苦,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桓秋听闻北方的惨状,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布满焦急之色,她秀眉紧蹙,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急切地高声喊道:“来人!快把负责北方丝路的几个掌柜都给我叫来!”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与此同时,她命令春兰联系羊预,让他快速将最近的几个庄子上的存粮收拢,并去通知常用的镖局准备出镖。
片刻间,几位手下匆匆赶来,见桓秋神色凝重,纷纷垂手而立,大气都不敢出。桓秋紧盯着他们,语速极快地问道:“北方蚕户那边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你们快给我详细说说!”
其中一位手下小心翼翼地回答:“小姐,我们得到消息,部分北方的联络人已有一个多月完全失去了消息,那边大旱,情况怕是不容乐观。”
桓秋闻言,眉头皱得更深了,眼中闪过一丝痛惜,咬了咬下唇说道:“在我心里,手下人的命和我们一样重要。大家都是为了事业在拼搏,如今他们有难,我们必须伸出援手!”她一边说着,一边来回踱步,脑海中迅速思索着应对之策。
思索片刻后,桓秋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说道:“好在扬州府的庄子经营状况良好,还有盈余。我现在立刻命你们携带钱粮,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当初在北方发展的庄子。”她神色严肃,眼神中满是郑重,一字一顿地详细交代任务:“你们听好了,此去务必确保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要是庄子暂时不能正常运转,那也没关系,先让大家都活下来!遇到任何问题,及时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让一个兄弟出事,明白了吗?”
手下们被桓秋的情绪所感染,纷纷单膝跪地,齐声应道:“小姐放心,我们定不辱使命!”这些人,都是桓秋还在娘家时候就培养的,忠心的是桓秋,与她是马夫人还是桓小姐并无关系。
桓秋微微点头,挥了挥手,说道:“羊预已经去收拢粮食,你们都先拿着凭证去钱庄提钱,然后去镖局等他。事不宜迟,等粮食到位,你们马上出发!”看着手下们迅速离去的背影,桓秋的眼神中依旧带着深深的担忧,她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北方的蚕户们都能平安无事 。
此时的她,并未料到,自己的这一善举,会为日后的权力争夺奠定多么重要人心基础。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封八百里加急公文送达,上面奏报北方大旱引发百姓起义。起义的首领是一位姓于的城门候,因不堪氏族的残酷压榨,带领一县百姓揭竿而起。公文中提到,起义军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形势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