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的消息迅速传遍各大报纸版面,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
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历史记住了8月13日,后来中国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科书中学到: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的计划,坚定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振奋了全国同胞的爱国热情。
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教科书和历史都来不及记载的——
那次轰炸后,警局成了停尸场,数不清的遇难者遗体摆在门前,满目疮痍。
很多尸体被认领回了家。他们的家人哭着闹着,在一堆堆同样焦黑的躯体中辨认着那个想要找到的人。
一枚钻戒,一个吊坠,一块围巾的碎片……成了这些焦尸唯一的身份证明。
他们的家人,就这样凭着这些生前特殊的物件,一次次掀开白布,阖上白布,最终认出尸体。
能等到家人,能被认出,都是幸运的。
还有更多的尸体留在了那里,最终也没等来熟悉的人认领。
直到警局化为了灰烬,他们才跟着一起,彻底没了踪影。
有一次,一个女人掀开了蒙在他身上的白布。她用目光一寸一寸扫过他的身体,试图确认什么。她的双手发抖,与那块被风吹起的白布一同,轻轻震颤着。
就在她的指尖即将触碰到那张被烧得焦黑的脸庞时,一声呼唤从背后传过来。
那个女人身子一僵,随后剧烈颤抖起来。
她回过身,在看清来人的瞬间,毫不犹豫扑了过去,紧紧抱住了那个人。
“我以为你再也不回家了!”
“我答应过你要回家的!就一定要回!我还要给你做一辈子的饭呢。”
他们相拥而泣,哭着哭着又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
女人转身时太过激动,忘记把身前的白布盖回去。
他的尸体就这样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了阳光下,裂痕细细密密地爬满全身,隐隐泛出光,像是干透的劣柴里藏着未熄的火星子,噼啪一声,又要开始燃烧起来。
而刚才的两个人,早已不见了身影。
不过,幸运的是,这一切,万嘉和都看不到了。
他明明一直睁着眼,却觉得世界一片黑暗。
什么都看不清,什么都听不清。
不知过了多久,他隐隐约约能看见一些东西了。
他发现自己变得很轻盈,没有力气也可以站起来。
他很高兴,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他家乡的那个小村庄,并不盛行报纸这种东西。即使偶尔有人订了,也不会真正翻阅。
小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粘稠而缓慢。外头发生的事情,管他改朝换代,还是江山易主,再惊天动地都只做平常。
因为影响不到这里,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无关。
只有春耕秋收,柴米油盐,才是这里的大事。
村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沈先生,他会告诉他们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战争的消息,比如政治的变革
但这些,也总是要过好久好久之后才能传过去。
砚庄从来没有出过小镇,她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是沈先生手里那些过期报纸里,描述的众多炸死者之一。
他只能自己回去。
砚庄还在等着他回家。
他必须回去!
他要回家!他要回家!
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自己似乎失去了所有作为人的感官机能,浑浑噩噩,无所归依。
眼前的一切连同自己都是飘忽不定的,只有一个“回家”的念头真切存在,支撑着他,牵引着他,紧紧拴住那缕仿若下一刻就要被风吹散的形体。
他恍惚间才记起来,自己确实不是一个“人”。
他已经死了,死人是看不见尸体的。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
所以他也不会知道,刚刚走过的那一具尸体,就是他自己的。
上海真的好大,万嘉和走了好久好久。
他不停问着过往的行人。
“请问,你知道缙云县怎么走吗”
“你知道怀鲁镇怎么走吗?
“你知道归霞村怎么走吗?”
可是那些人都不理他,他们只是慌乱的向前跑,就像自己,不停地往前走一样。
走,一直走。
他听见,轰炸声越来越响,飞机越来越多。
但他已经不害怕了,因为他知道,那些东西再也伤害不了自己了——他已经死了。
渐渐的,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身边走来走去。
他们不再慌张害怕,也和自己一样,平静,呆滞。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在四处碰壁后,看见了城门。
此时的城门,砖石破碎,半掩半开,但抵不住人潮涌动。
他看见很多人站在那里,但一动不动,只是呆呆站立着。
他也往前走去,喃喃自语:“发生了什么?”
他曾这样问过无数次,从来没有人回答过他。但这一次有些不同,他意外地得到了回应。
有人停下了脚步,将目光投向他
“你是哪儿来的?出城要去哪里啊?”
“我从缙云县归霞村来的,我要回家。”
万嘉和也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听见那些人说——
“从广西来”
“从湖南来”
“从四川来”
……
“到上海去!”
“这里就是上海。”他轻声提醒。
这些人中间混杂着各种口音,带着泥土和乡野的气息。所以他本能地以为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从乡下来讨生活的农民。
第一次进城,没有见过大城市的样子,不知哪里是上海。
只听他们说道:“对啊,这里就是上海,所以我们来了!”
他看着他们焦黑的躯体,破烂化脓的伤口,忽然明白过来,这些人和自己一样,都已经死了。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从他死的那天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全国七十万兵力支援上海,各地将士闻义赴难。
川军、湘军、桂军、粤军、皖军、东北军、西北军……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决一死战。
朝命夕至,有死无退。
后来的人难以考究这一战究竟死了多少人,只能用“无人生还”“全部战死”这样绝对又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它的结局。
从此,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会知道,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这场战役里,除了中央军,地方军队中尤以南方部队的牺牲最为惨烈。
或许是因为战火离家乡更近,又或许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一个中国人。
西南之地,多险山。
外面的人进不去,里头的人出不来。
长在大山里的孩子,血脉连着山川,生命与大地同根。他们祖祖辈辈守着大山,活着的时候,从大山索取,死后反哺,又成为大山的一部分。
出生,死去。一生只是大山的一个轮回,起始与终了,都在这熟悉的天地间。
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这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十万大山。这一场战役,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这样的大城市。
然后,把生命留在这片土地上。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