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云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湿润。
苏雨晴推开农研所实验室的窗户,一股带着草木清香的风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几只不知名的小飞虫。她皱了皱眉,迅速关上了纱窗。这是今天早上第五次有虫子试图闯入她的工作空间了。
"苏博士,您看看这个。"助理小林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脸上写满了忧虑:"这是各社区上报的蚊虫叮咬案例统计,过去一周增长了300%。"
苏雨晴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陡峭上升的曲线图。作为云省农研所的首席昆虫学家,她对这种异常数据有着职业性的敏感:"这不对劲,"她低声说:"即使考虑到三月份气温偏高,这种增长幅度也太夸张了。"
她走向实验室另一端的标本柜,取出几个装有不同种类蚊虫的玻璃罐。在专业灯光下,她仔细观察着这些近期采集的样本。忽然,她的动作顿住了。
"小林,把上周采集的库蚊样本拿来。"她的声音突然紧绷起来。
当两批样本并排放置在显微镜下时,差异变得显而易见。近期采集的库蚊体型比正常大了约15%,口器结构也发生了微妙变化,锯齿更加明显。
"它们进化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小林惊讶地瞪大眼睛。
苏雨晴没有立即回答。她想起了二月份的植物狂潮,整个云省的植被在短短两周内呈现出近乎疯狂的生长态势,当时农研所已经发出过预警。现在看来,生态链的连锁反应比她预想的来得更快、更猛烈。
"召集紧急会议,"苏雨晴脱下实验服:"我们需要立即制定应对方案。"
会议室里,投影仪上显示着云省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蚊虫异常报告点。农研所所长武义面色凝重地站在前方。
"各位同事,情况比我们想象的严重。"武所长的声音在嘈杂的议论声中显得格外沉重:"不仅仅是蚊虫,蚂蚁、蟑螂、蜈蚣等多种昆虫和节肢动物的活动频率和攻击性都有显著提升。初步判断,这与二月份的植物异常生长有直接关联。"
苏雨晴站起身,调出一组数据图表:"我们分析了近一个月的气象数据和土壤样本。温度比往年同期高2-3度,湿度增加8%,这些都是昆虫繁殖的理想条件。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她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上面显示着几种昆虫的解剖对比图:"它们的生理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具体是什么原因?"生物防治组的王博士问道。
"目前还不确定,"苏雨晴诚实回答:"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诱发的群体性变异,也可能是,"她犹豫了一下:"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病原体影响。"
会议决定立即成立专项研究小组,由苏雨晴带队,对省内多个生态点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加快新型驱虫药剂的研发和分发工作。
当天下午,苏雨晴带领团队来到了距离市区三十公里的青山自然保护区。这里植被茂密,是观察昆虫生态的理想场所。
"戴上防护面罩和手套,"下车前苏雨晴提醒队员们:"全身都要喷上加强版驱虫剂。"
踏入林区的瞬间,苏雨晴就感到了一丝异样。森林比她记忆中更加"活跃",不是生机勃勃的那种活跃,而是一种令人不安的躁动。
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昆虫振翅的嗡嗡声,地面上随处可见蚂蚁列队行进,树干上爬满了不知名的甲虫。
"天啊,"队里的年轻研究员张浩低声惊呼,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灌木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