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东山勉强打了三桶水上来,这些水正好够洗碗和做饭。
察觉到苏月娘不开心,许东山赶紧回到屋里去翻出一把生锈的大锁挂在后院门上。
(3)
忙活了一阵,香菇也泡开了,许东山回到厨房将香菇剪成小条备用。
梅花肉改刀切条,加入生抽、盐、胡椒粉、料酒腌制一会儿,在这段空档中,许东山抓紧时间生火,锅热之前,找出早上没吃完的炒花生,将花生皮搓下来,再将洗好的花菜切成小拇指大小。
热锅冷油,倒入香菇条、虾米、巴浪鱼干、加饭酒炒香,盛入大盆中备用。
锅中的余油味道腥,不能直接加水,许东山用两块抹布垫着锅把将大锅提起来,送到院子里去洗。
苏月娘将洗碗大盆拎起来,空出位置让许东山放锅,锅放好,苏月娘就着沾满茶籽粉水的丝瓜络用力地来回刷了几下。
许东山看她刷锅刷得气势汹汹,心里打起了鼓。
冲洗去刷锅的污水,苏月娘示意许东山将锅拎走。
“一会儿多下点地瓜粉。”
许东山又松了口气,看来,她的气是单冲着他二婶去的。
往锅里加了两大碗水,丢入用盐水去过泥沙的一把花蛤后,许东山提着锅回去了。
趁着水还未烧滚,往装了香菇虾米鱼干的大盆里倒入腌好的梅花肉条、切好的小朵菜花、去皮花生,再用生抽、盐、胡椒粉调味,将调味与菜拌匀,再根据苏月娘的指示倒入能够淹没食材一半的地瓜粉。
一旁的小炉上还有热水,分四次、每次半勺水倒入盆中搅拌,直到地瓜粉变成粘稠的浆质均匀地挂在食材上,并把食材黏成一个大粉团。
锅中的花蛤汤底沸腾,花蛤们大喇喇地张开花纹复杂的贝壳,将黄色的花蛤肉展露出来。
快速撇去花蛤汤面的浮沫,用铁勺揩起粉团抖入汤中,下完一盆粉团静煮一瞬,粉团稍微成型,快速地用铁勺推开粉团,避免个别粉团粘连。
掰一片湖头米粉盖在粉团上煮软,最后放入油菜、盐、葱头油、葱花煮至食材熟透。
惠安地瓜粉团大功告成。
许东山将地瓜粉团盛出来,照顾到苏月娘已经许久没有进食了,便给苏月娘安排了一个大海碗。
“粉团已经出锅了,先来吃!”
正好苏月娘将洗好的碗一个挨一个倒趴在水池边。
“来了来了!”
苏月娘饿得五脏庙大唱反调,连想钱匣子里的钱都制伏不了。
……
刚刚来喝面线糊的惠安女正坐在堂屋里稍歇一会儿,现在天气愈发热了,穿着蓝短衫黑阔裤的惠安女们拿着她们的黄漆尖斗笠扇风。
看苏月娘捧着地瓜粉团出来,惠安女们纷纷探头去看。
“你这地瓜粉团做得有模有样的!”
“跟我们家里做的似的!”
苏月娘笑道:“是我家厨房师傅厉害!”
“那你家厨房师傅确实厉害!不过,你这头家人也不错,你家面线糊好吃,给料还大方!隔壁那家夭鬼(4)得很!才半个巴掌大的醋肉还要再偷偷克扣一块下来!”
“是啊是啊!在他家吃完想坐着歇会儿,头家娘还明里暗里让我们早点走!”
几个惠安女七嘴八舌地说起了她们在这条街去过的店铺。
惠安女们说得绘声绘色的,苏月娘一边吃着,一边竖起耳朵听着。
美食配闲话,味道会更美。
地瓜粉团是今日午饭的主角,略显透明的酱油色地瓜粉皮紧实包裹着荤素食材,入口润滑,一口咬下去,先触及软弱的的地瓜粉皮,随后再碰见或是脆嫩的菜花或是香脆的花生,两种极端口感碰撞在一起,竟也不显得违和。
花蛤是一样神奇的海鲜,怎么做都成,用来煮汤时,汤水多了鲜香的滋味,花蛤肉却还保留着原有的嫩滑和鲜甜。花蛤汤底不会使虾米和巴浪鱼做的地瓜粉团吃起来更腥,反而巧妙地用花蛤中的那一点鲜甜化解了地瓜粉团可能会带来的腻味。
苏月娘吃得投入,都没关心许东山为什么许久都没出来。
等惠安女们歇够了要走时,苏月娘放下调羹筷子,帮她们拎着空萝篮出去。
“慢走,路上小心!”
惠安女们笑着和苏月娘挥手。
苏月娘美滋滋地回到堂屋里,许东山这才端着他的碗从厨房里走出来。
“许大哥,你怎么才出来啊?”
许东山坐下,“我怕吓到客人。”
苏月娘没想到许东山待在厨房不出来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笑出声来,“倒也没有那么严重!”
许东山,“可客人看到我就跑……”
“我这几天多和客人们夸夸你,过几天,他们肯定都能接受你的!”
一家好的吃食店,不仅要服务好,更要味道好,有的店出名的是厨房师傅,哪怕这个师傅换店做事,客人们也会愿意追着这个师傅去捧场。
苏月娘觉得,若是机缘巧合,许东山也能成为月娘面线糊店的响亮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