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山的匪患被成功剿灭之后,周薇薇和顾石头这两位在其中出力最大的人,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嘉奖。
周薇薇获得了50两银子的奖励,而顾石头,知县大人得知他一心向学,便热心地给他推荐了县城里声名远扬的凤鸣书院。
这件事并未刻意隐瞒,很快,十里八乡的人都知晓了这一消息。一时间,大家对这两个年轻人满是称赞与羡慕。
后来,周薇薇提出要修缮家里的房子,这在众人看来,并无丝毫奇怪之处。
恰逢夏季,沈氏特意挑选了一个适宜开工动土的黄道吉日。
消息一传出,村子里许多汉子纷纷赶来,主动要求免费帮忙。
他们心里都清楚,是周薇薇帮助他们改良了麦子,使得他们不用像隔壁几个村子那般,整日忧心粮食减产,为明年青黄不接时饿肚子而发愁。这份恩情,他们都记在心里,想着借这个机会好好报答。
翻修房子,对于周薇薇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她考虑到家中有众多孩子居住,便精心规划,特意增建了十余间宽敞的大房子。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了,在村子里好几十个汉子齐心协力的帮助下,周薇薇家的新房终于顺利完工。
房屋主体由坚实的砖砌成,大梁以及各种立柱都是周薇薇特意去买的最结实的木材。
走进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空间。地面铺设着厚实的木板,走在上面,踏实又安静,不会发出丝毫嘈杂声响。
窗户宽大而敞亮,让充足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进屋内的每一个角落。特制的窗棂雕刻着花纹,更是增添了几分雅致。
房间内摆放着崭新的木床,床上铺着崭新的被褥,让人一看就心生向往。墙边还放置着配套的衣柜,空间充裕,足以容纳孩子们的衣物。
看着这一间间崭新的砖瓦房整齐排列,沈氏激动得眼眶泛红,她的双手微微颤抖,轻轻抚摸着新房的墙壁,心中满是感慨与欣慰。
周薇薇同样满心自豪,她紧紧抱着弟弟周佑安,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周佑安也被姐姐的情绪所感染,咯咯地笑着,清脆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另一头,顾石头踏入了凤鸣书院的大门。
书院里课业繁重,需要全身心投入苦读,因此每旬才会有一次放假的机会。
如此一来,他自然无暇再兼顾烧烤摊的生意,经过深思熟虑,他做主放弃了烧烤摊的收益。
周薇薇对此毫无异议,毕竟如今他们通过剿匪获得了大笔银子,生活条件都已今非昔比,烧烤摊那微薄的收入,确实已无法入他们的眼。
就像周薇薇,手中有了充裕的钱财,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中的活计,不用家里人受累,多数时候她都选择雇人完成。
此时的她,既有田产,又拥有宽敞舒适的大房子,可谓有钱有闲,已然达成了古代地主婆梦寐以求的终极生活目标。
不过,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如同一记重锤,将周薇薇的心情瞬间砸入谷底。
起因是沈氏见顾石头长时间在凤鸣书院苦读,身形愈发消瘦,心疼不已,便精心烹制了许多美味佳肴,满心慈爱地让周薇薇给顾石头送去,好让他补补身体。
这一天,晴空万里,日光洒在大地上,周薇薇拎着沉甸甸的食盒,稳稳地坐在牛车上,轻轻挥动手中的缰绳,牛车便 “嘎吱嘎吱” 慢悠悠地朝着凤鸣书院的方向前行。
一路上,微风轻拂,路边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似在欢快地舞蹈,经过一段不算短的路程,周薇薇终于抵达了凤鸣书院。
这座书院坐落于县城东郊,四周青山绿水环绕,环境清幽宜人,仿若一处世外桃源,正适合潜心向学。
书院规模虽然宏大,但却有些残败,原因无外乎就是前些年的战乱导致的。
高大厚实的围墙变成了残垣断壁,书院的大门似乎新刷了一层红漆,与陈旧的铜质门环严重不相配。
倒是书院大门上方,那书写着 “凤鸣书院” 四个苍劲大字的匾额,彰显着书院的深厚底蕴。
周薇薇来到门前,抬手轻轻叩响了门环。
不一会儿,门 “吱呀” 一声缓缓打开,一个身着灰色长袍的门子探出头来。
周薇薇赶忙上前,礼貌地说道,“劳驾,我想找这里的学生顾石头。”
门子闻言,思索片刻后摇了摇头,疑惑的回道,“这里没有叫顾石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