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优书网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51章 大捷

第151章 大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轰隆隆——!轰隆隆——!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仿佛永无止歇,中美航空队的航弹如冰雹般一波接一波地倾泻在石牌周围狭窄的阵地上。山石被炸得四分五裂,焦黑的泥土夹杂着破碎的肢体被高高抛起,又重重落下。整个阵地如同被反复犁过一般,几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

持续了近一个月的阴雨终于停止,天空难得放晴,阳光刺眼。这固然给地面进攻的日军带来了便利,却也为弹尽粮绝边缘的中国守军,带来了最后的希望——空中支援的窗口,终于打开了!

一处被重磅炮弹炸塌了半边的散兵坑内,尘土尚未落定,张妙妙已经背靠着湿冷的坑壁,迅速而冷静地调试着背负式无线电的信号。浓烈的硝烟和沙尘呛得她不住地剧烈咳嗽,咳出的唾沫中带着丝丝血腥味,但她那双在硝烟中依旧明亮的眼睛,却像捕捉猎物的猎隼一般,死死盯着用作参照物的一处山脊。

她在心中快速默算着风速、距离、目标移动和弹道诸元,随即抓起沾满泥污的送话器,用清晰、标准的军事口令,向正在头顶上空盘旋与日机缠斗的己方战机精确地报告了一组刚刚计算出来的坐标。

她身旁,一名满脸稚气、同样灰头土脸的年轻通讯兵,背着备用的电台和电池,满眼都是对这位女长官的崇拜与敬畏:“张……张中校,您……您都是营长了,怎么还亲自跑到这么靠前的地方来?太危险了!”

“狗屁的营长!”张妙妙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从腰间拔出M1911手枪,熟练地拉了一下枪栓,顶上火,这才透过望远镜警惕地观察着数百米外正在蠕动的日军散兵线,头也不回地骂道:“我手底下那摊子人,早就像撒豆子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嵌进各个战区的前线步兵单位里了!如今能直接指挥的,就你们这几个瓜娃子,标准的光杆司令!少废话,炮火延伸了,准备转移!跟紧我!”

话音未落,又一排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从天而降,几乎就在他们刚才停留的位置炸开,掀起漫天烟尘。两人迅速压低身体,在纵横交错、深不及膝的交通壕中,向着预备的观察点快速穿梭奔跑。单是今天一个上午,小小的石牌主阵地,就承受了14航空队至少二十轮毁灭性的炮击和航空轰炸,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反复舔舐过。

与以往中国军队在绝境中孤军苦战、只能依靠血肉之躯硬抗的惨烈不同的是,这一次,奉命死守石牌的第十一师,每一个营级作战单位,都得到了一名甚至数名经验丰富的FAC(地面航空引导员)的加强。这些FAC人员,很多都是张妙妙亲手从各部队挑选、并由她和美军教官共同训练出来的精英。这意味着,理论上,第十一师的每一个营,都拥有了在战斗最激烈时,随时召唤空中火力支援的能力。这几乎相当于给每个营都临时配备了一个反应迅捷、指哪打哪、威力无穷的“飞行重炮营”!

因周边友军阵地在日军优势兵力打击下失守过快,导致第十一师一度陷入孤军深入、三面受敌的绝境。师长胡琏,这位以“狡如狐”之名著称的悍将,甚至已开始构思遗书,准备与石牌共存亡。但是,当他终于参与了FAC引导下的空地协同作战——当那些涂着鲨鱼嘴的P-40战机和B-25轰炸机,如同被赋予了神眼一般,在他的步兵最需要炮火支援的危急时刻,将成吨的炸弹和密集的航炮子弹,准确无误地倾泻在日军正在集团冲锋的队列、隐蔽的炮兵阵地以及坚固的火力支撑点上时,这位身经百战、心硬如铁的师长,脑海中所有盘旋的绝望念头,瞬间被一个无比真实的念头所取代——

“好用!这玩意儿……太好用了!”

——————

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内部的人事地震,终于随着波德诺准将那位野心勃勃的副参谋长被解除职务、黯然提前归国而告一段落。此前一直与陈纳德将军明争暗斗的后勤主官索尔登准将,也在魏德迈将军的要求下,被“荣升”调任至偏远的美军驻阿留申群岛第四方面军,担任总司令。

这一系列人事调动之后,加尔各答美军司令部内那股持续了数月的暗流涌动终于彻底平息。魏德迈坐在他宽大的办公桌后,第一次,或者说是久违地,清晰感受到了那种被称为“统治感”的、对全局尽在掌握的微妙权力滋味。他的目光扫过桌面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最终停留在一份关于中国陆军亟待整编的备忘录上。

他按下了通讯官的呼叫钮:“请林安秘书长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林安走进魏德迈的办公室时,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国内鄂西前线战事的深切忧虑。那些从前线传来的、令人心焦的战报,那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无力感,以及驼峰航线几乎全部运力都被迫倾斜于空军燃油和救命弹药的残酷现实——凡此种种,都让她对“整编国内陆军”这个议题感到一种沉甸甸的绝望:那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真正实现?

但她没有,也无意开口向魏德迈追问或抱怨。她并不期待这位务实的将军会给出任何空洞的承诺或虚幻的解释。无论是历史注定的胜利还是无法避免的失败,对于此刻身处惊涛骇浪中的个体而言,似乎都已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每个人,都只是在命运巨大的齿轮上,身不由己地发挥着自己那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罢了。

魏德迈将军先是公式化地表扬了她在驻印军X部队物资审计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随后话锋一转,直入主题:“林,关于中国陆军部队的整编,你准备好了吗?”

林安沉默地点了点头,从随身的公文包中取出一沓厚厚的、用英文打印的材料,双手递了过去。

她说:“将军,这是基于我对当前局势的理解,目前我能构思到的、或许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套方案……也许和您最初设想的‘整编’,不太一样。”

她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

魏德迈深邃的蓝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他挑了挑眉。

他习惯性地一目十行,迅速扫过打印精美的大纲——然而,仅仅几秒钟后,他的目光便凝固在了扉页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上:“中国青年远征军组建暨训练总计划”……青年军?这和“整编现有部队”完全是两码事!

林安的目光已不自觉地投向了窗外。四月底的加尔各答,空气中已开始弥漫着雨季来临前特有的湿热与躁动,庭院中那棵巨大的榕树,枝繁叶茂,绿得近乎浓黑。

这份与传统意义上的“整编”几乎是南辕北辙、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计划,的确是她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认为唯一可能蹚出一条新路的途径——与其在腐朽不堪的旧磨盘上徒劳地打转,不如彻底另起炉灶。放弃对现有国内部队进行大规模、伤筋动骨的改良,转而重新招募、组建一支以高素质知识青年为骨干的新军。从这支军队组建之初,就在营一级单位深度嵌入美军联络组,提供全套美式装备与后勤保障,甚至分批将他们送到印度兰姆伽基地进行系统化的轮训……

她知道,这个计划与魏德迈最初期待的,恐怕很不一样。这是一个远比“整编旧军”听起来更为宏大、也更具颠覆性的蓝图。它看起来似乎比单纯的整编要复杂得多,耗时更久,需要的资源也更庞大。但实际上,从长远效果和根本效率而言,这条路反而可能比在烂泥潭里打滚要简单得多。

在计划书的最后几页,她列出了一长串她认为可能支持这项计划的潜在中方合作者与举荐将领的名字,包括了土木系资深将领罗卓英、在青年群体中颇具影响力的蒋经国、以治军清廉严格著称的黄维……等等。

魏德迈终于抬起头,放下了手中的计划书,目光锐利地注视着林安:“林,你这份计划,核心并非针对现有部队的腐败问题。”

“它不是。”林安平静地回答,迎向他的目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