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在无忧无虑的童年中逐渐长大,而这时的大唐王朝与藩镇之间,正在进行着连绵不断的拉锯战争。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借助讨伐奸相杨国忠这个“清君侧”之名发起的,有很大的诱惑性。所以战争之初有不少地方藩镇积极响应,而没有参与的节度使们,也被叛军的浩大声势所震慑,望风而避。平叛之初,唐玄宗又是听信杨国忠的意见,不去审时度势,强迫守卫“两京”的将士出战御敌,结果是唐军败于叛军,逃回京都的几位名将又被玄宗斩杀。
不到一个月时间,东京洛阳失守,又不到半年时光,京都长安被安禄山攻陷,玄宗只能仓皇携带着贵妃和为数不多的皇亲、宦官以及御林军逃亡巴蜀。
一行人经过一天的奔波,行进到一个叫马嵬坡的驿站,人困马乏且生活供应欠缺,三千禁军将士已经怨声载道。这时一个侍候太子将近二十年的宦官李辅国,悄悄对太子李亨说道:
“殿下,你做太子几近二十年了,今日也要跟随圣人西去蜀地吗?”
“今下叛贼猖獗,不去跟随陛下西行还能有什么去向呢?”已是四十多岁的太子,对身边这位最亲近的宦官往往言听计从,而李辅国也是一个精于算计、思维周全之人。此时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也想听个究竟,便反问说:
“静忠,有什么高见说来听听?”
李辅国慢悠悠说道:“蜀地与京城相距遥远,进出皆是艰难险阻,消息自然闭塞。此去之后有谁主导平叛?即使将来叛乱消除,谁又能及时入主大明宫?”
他继续对太子分析:“今日圣人已诏命殿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何不留下提调各路大军,肩负平叛使命,待天下清平再迎圣人回京,望三郎查之。”
太子李亨是玄宗第三个儿子,故人们称之为“三郎”。在唐朝对帝王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
太子听后也正中下怀,深感自己做了二十年的太子,至今已是四十多岁的男人,应该担负起储君应有的使命。便询问道:
“如何去给陛下商谈,望静忠详细考虑。”
“殿下只管等臣的消息吧!”李辅国说后便离开了太子。
此时的马嵬驿广场上,已是吵闹一片非常混乱,御林军首领陈玄礼站在高坡上声嘶力竭的弹压众人,又往往被兵士的愤怒之声所淹没。李辅国走上去拉过他,一同退回驿站的房中。
“陈将军能否听咱家说话?”
“公公有何吩咐,请直言。”
李辅国说道:“禁军皆是京城良人,又是多年没有战争,享受贯了的荣华富贵,他们愿意去遥遥千里之外吗?实际情况已经出现,再这样弹压下去,会不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你我之死皆不足惜,如若使圣人蒙难,将军可否能负起这天大之责?”
陈玄礼急忙问道:“公公说该如何处置?”
“天下皆知,这次安禄山叛乱是由杨国忠引起的。这些年将军也不断受到他的打压,圣人对他的袒护,你我皆能看到眼里。再加之蜀地本来就是他杨国忠的根据地,去到那里无疑使之如虎添翼,更何况这次的移驾西去,也是他的主意。”
李辅国说后又强调一句“太子殿下也明白个中缘由!”
陈玄礼说:“公公知道,我陈玄礼追随圣上凡四十余年,圣恩待我天高地厚,只要能保证圣上周全,在下可听从公公吩咐。”
“将军只要控制好局面,就让将士们吵闹下去,圣人那里咱家去提醒:杀掉杨国忠,铲除杨家势力,以绝后患。尔后,可让圣人继续西行,避难蜀地。太子殿下已经决定留下来组织兵力平叛,待夺回京都再迎圣人回銮。将军意下如何?”
杀掉杨家所有人员,铲除杨家全部势力,即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