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公主说笑了,公主您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哪里去不得呢?你我姐妹多年,既然你来到我这里,我自然会悉心照料。”长孙妘拉着阿史那燕的手说道。
“我哥哥也要来长安了,雁门关守军已经投降,预计一个月后就会抵达河东。”阿史那燕道出了惊人的消息。
长孙妘看了她一眼,没有说话,她走出帐外,吩咐婢女准备些茶品美食。"阿史那燕公主,你哥哥要来长安了,你却来投奔我?看来公主殿下不看好突厥人呀。"
阿史那燕淡淡一笑,"妹妹以前还清高自傲,试图和姐姐一争高下。星星之光怎么敢和明月争辉。那些年妹妹错了,希望姐姐能原谅我,突厥是突厥,阿史那燕是阿史那燕。妹妹我尽管柔弱,但是也想学姐姐,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妹妹不想做结亲的礼物,不想做那些贵人的玩物,全天下只有姐姐能护住我,妹妹我也只能相信姐姐。"
"姐姐不担心唐国公吗?倒问起我来了"阿史那燕好奇问道。
"突厥人出兵多少人呀?"长孙妘想了想她亲自端起茶壶给阿史那燕倒上一杯茶水。
阿史那燕双手接过茶杯。"谢谢,大概十二万骑兵。"
"那没事了,河西和李安民对峙的是二十万军队,突厥人十二万,合计也就是三十万军队,长安城的守城军,我在这里太子哥哥是绝对不敢动的。李安民有十万军队,三十多万军队也不至于能把他打败。"长孙妘又想到一个问题。"你去河东见过唐国公吗?"
阿史那燕摇摇头"姐姐,天下能收留我的只有你了,你不同意我见他,我便一辈子不见他。"
开悟了以后的阿史那燕让长孙妘特别开心。帝王总是有三宫六院的,这一点哪怕强如她外婆独孤皇后都制止不了。要是阿史那燕香消玉损,或者嫁给他人,李安民估计一辈子也忘不了她了。与其这样不如在将来后宫留个位置给她。
只要她不作,不以自己取死,长孙妘是容得下她的,这样对大家都好。日后新朝收服草原,拉拢其他部族还用得上这个草原公主。
"你我姐妹,不用说这种话。军中条件简陋,先委屈公主了,等进了长安城一定让公主恢复往日富贵。"帐外侍女准备好了美食一盘盘端上来。长孙妘还不忘记找传令官派出使者给李安民报个信。
阿史那燕把突厥人部族的详细情况,以及各个部落矛盾的陈年往事,都和长孙妘交代得清清楚楚。整个突厥上下的底细被她卖得干干净净,她没任何心里负担。
长孙妘大半天没处理任何军务,她和阿史那燕聊到入夜,给阿史那燕安排好独立的营房,并且给阿史那燕找了一些婢女和侍卫,负责她的生活起居。
送走阿史那燕,长孙妘平静的神色才变得紧张起来,突厥人下场了,他们断了李安民的后路,河对岸还有李药师和屈突通率领的二十万军队。她为李安民捏了把汗,该怎么办呢。
她在长安北边,她不能动,她一动长安的杨昭就会动了,那样局势更加复杂。这个关中聚会了聚集了朝廷军近四十万,她带领的六万神威和陇西军正兵,豪强兵马七万。李安民十万军队。加上突厥草原骑兵12万人,合计在长安城将会有70万军队。
这战要是旷日持久,那关中会被打成一片废墟,且不说多少百姓会生灵涂炭,就是她和李安民打下长安也没有意义了。一个残破的关中在将来根本无法抵挡来自关东的进攻。
以长孙妘对李安民的了解,他一定会先打垮突厥人的,那么就需要牵制住在渭南的李药师和屈突通,让他们不敢度过黄河,去进攻河东。
长孙妘走到桌案边上,她点起两盏油灯,提起毛笔开始写起奏书来。
太子殿下:
臣女金城郡主长孙妘,稽首再拜。臣家世荷国恩,累世忠良。臣蒙陛下与殿下恩宠,常思报效,未敢有一刻忘恩。
今闻李安民叛乱,臣心如刀绞。想昔日恩义,今竟为叛逆,臣痛心疾首。臣虽为女子,然志在报国,不忍见社稷有难,百姓蒙灾。
臣麾下凉州军十二万,皆敢死之士。臣愿率军出泾阳,讨平叛逆。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与殿下之恩。与李安民恩断义绝,誓灭此贼,以安社稷。
臣长孙妘,诚惶诚恐,顿首泣血,伏惟太子殿下恩准。
写好以后,找来亲卫快马加鞭送到长安城里去。第二天一早,长孙妘召集将士,令杜君绰领兵两万,出泾阳大营,离长安城30里的地方安营结寨。砍伐树木,做出一副准备攻打长安城的架势。
李安民听到长孙妘请战的消息后,立刻就做出了决定。他安排好河东的防务后,带着一万骑兵离开了河东,沿着黄河北上,去打突厥人。
长孙妘调动军队给他传递的信号就是,让他先去解决突厥人。如果李药师敢渡过黄河攻打他,那么长孙妘也会进攻长安。
长孙妘在长安,在千牛卫待了这么多年,谁知道她有没有留后手、布暗线呢。万一长安被她攻破了,就算打败了李安民也没有意义了。
李药师是非常厉害的将领,在排兵布阵上当世一流水平。但是,他带的二十万军队里只有一小部分是骁果军,大部分都是士气不高的新军。长孙妘就在他后面呢,如果他渡过黄河,那后面的军队很可能被夹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就麻烦了。